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一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和教学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培养大批合格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需要的本科毕业生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本科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究竟采取何种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来达到上述目的,当前在高教界颇有争议。一种意见,主张学年制,坚持纵向深入型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 再一种意见,主张学年学分制,肯定专业化的教育模式,但要求拓宽专业面,增加一  相似文献   
3.
4.
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贯穿了一个鲜明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抓紧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研究生教育如何深化改革以适应这条基本路线的要求?与经济建设如何接口?如何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这是我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都在用心思考、探索的问题。现据我校自身的实践,从两个不同侧面来一陈浅见。一、研究生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三条有效途径“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一点已成众所共识,但也应充分认  相似文献   
5.
1994年6月,在国家教委、上海市教委(原市教卫办、高教局)领导的支持下.地处上海西南的上海交大、上医大、中纺大、华东理工和上农院的领导(不久,华师大及华政也先后加入)开始蕴酿和探讨联合办学的可能性。经过数次磋商,大家形成了共识:在不改变各校原有领导体制和投资渠道的情况下,七所学校组成“联合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践“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重心下放,要改变条块分割的状况。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在两次全会精神的推动下,全国上百所高等院校先后进行了"联合办学"的探索,有几十所高校进行了"数校合并"的实践,一部分中央部委院校与地方"共建",一部分下放划转地方管理,高教体制改革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拟就联合办学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作一些探讨。一、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1.…  相似文献   
7.
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专业设置和专业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校在今年2—3月间对建国以来的历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典型调查。这次调查对象主要是56、60、65年前后毕业的以及77~78级毕业的学生,侧重于77~78级的毕业生。调查方式:1.在一定范围的面上发函调查;2.在本市和外省市有代表性的几个点上(对口工业部门、工厂、设计、研究单位)以座谈、访问、校友返校座谈等形式,听取所在单位领导和毕业生本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建设(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建设(上)俞长高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简称“211工程”计划。这个计划已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原则批准。国家教委要求:争取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国有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专业在教育质量、科研...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机械工程类专业如何开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进行一些探讨。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宜分层次进行,教学一定要密切结合上机实践现在备重点高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几乎都设置了“CAD”课程,作为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开设。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只要安排合理、组织得法,本课程对改善传统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计算机技  相似文献   
10.
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特征与建设(下)俞长高三、当前学科建设的主要矛盾当前学科建设中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很多,如资金“粥少僧多”,重点学科、传统学科与基础学科如何正确处理等。本文拟从创建一流理工大学学科群的角度,重点揭示两个较为深层次的矛盾。(一)“上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