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是在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继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养分,结合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四大民权学说、权能分治思想和地方自治制度等基本内容。孙中山听直接民权思想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空想性,但又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革命中,罗家伦以人本主义文学观为指导,对传统旧文学和文言文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旧文学的特质、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新文学的涵义及存在的危机和解决办法等诸多理论问题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且积极地参与白话小说和新诗的创作,因此他不愧为文学革命的健将。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与传统德育的现代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德育与现代化的矛盾 所谓现代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罗家伦的西北开发思想主要表现为:对西北开发重要性和基本原则的体认;注重西北经济发展,绘制经济建设蓝图;选拔培养边疆人才,重视西北教育事业;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为西北人民谋福利等。罗家伦维护祖国统一,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重视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思想及其为边疆建设所做的有益工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5.
对于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同.但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问题上,自由主义者往往将唯物史观片面理解为"经济史观"或"经济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自由主义者大都保持不同程度的唯心论立场,且对唯物史观的阶级斗争论持反对态度.从近代中国的思想进程考量,虽然自由主义者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片面、偏激之处,但其评论与质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者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活德育是新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生活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让理想化、政治化、封闭化的德育重新回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注重发挥道德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德育主体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自主、自觉、自动地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生活德育理念有助于提升德育效能,拓展德育空间。在生活德育理念指导下,德育建构的核心观念是:首先,实现从德育的理论与知识教育环节向实践与生活环节回归;其次,德育必须突破并跨出学校教育系统而向整个社会回归,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最后,改变传统道德教育主体性缺失的弊病,向着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的德育观回归。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双重任务:作为社会的中坚和政治精英,他们须肩负起救亡图存、改造社会的政治任务;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知识精英,他们又须承担起建构民族新文化的历史重任。换言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一身兼任“文化人”与“政治人”的双重社会角色,具备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遗憾的是,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使得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追求之间总是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与冲突,并由此导致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内心困惑与身心煎熬。作为近代中国典型的政学两栖型人物,罗家伦的人生境遇及其思想历程为我们解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样态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8.
罗家伦是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政学两栖型人物。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他不仅在理论上率先论证近代史研究的意义、必要性,立志写一部科学的近百年中国历史,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收集、整理、编纂近代史史料,留下了大量的近代史研究著述。客观地说,和蒋延黻一样,罗家伦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与实践者,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开山者。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毛泽东、蔡和森发起成立的新民学会,积极推进湖南现代化,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最终确立了湖南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并直接促进了湖南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和湖南党组织的诞生,为湖南现代化提供了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为了寻求一种使中国迅速摆脱严重危机的政治制度,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出了“新式独裁”的政治主张。它既是民族危机的直接产物,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由于自身政治上的软弱而寄希望于传统的政治强人的间接反映。揆诸实际,“新式独裁”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