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2.
故乡有三个含义:地理的生养所,宗族的结聚地,文化心理的生活区。苏轼有极其复杂的故乡观,“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为其一著名表述。从关于故乡思考的逻辑进程言,这是属第三阶段的故乡意念化。此外,苏轼还有浓厚思乡情结中对异乡排斥的故乡具化——这与其生于“贵经术而重氏族”的蜀地有关,故乡泛化,以及属于最高阶段的异乡故乡化、故乡“寄生”化——这与其有“寓”“寄”于“物”、强调随缘自适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3.
明代台阁体文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小禄 《天中学刊》2006,21(1):78-81
根源于台阁政治基础和理学学术基础,明代台阁体文学表现出相互联系的三大特点:文统上的政治性、文学观念上的非文学性、文学写作上的独占性和台阁气。正是它们较长时间地占据主流,阻滞了明前期文学思想的拓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杨慎之到云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贬谪、从军、旅行,而是改变户籍、罚作军役的永远充军烟瘴。杨慎的充军心态可分为4个时期:渴望再起、悲歌淋漓、东西漂泊、悲愤郁怒。而每一时期都有相应的文学表现,这是杨慎发出的中国文学史上凄凉哀怨、沉痛悲愤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5.
茅坤在文学思想的建设进程中,曾与派内的唐顺之、蔡汝楠和派外的徐中行等人发生争论。正是在争论中,茅坤不仅摆脱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而且成功超越了以唐宋文代替或包容秦汉文的思维局限,以地理喻文,提出神理说,建立了古文正统论。在将诗歌正统让与七子派的同时,茅坤又代表唐宋派坚决捍卫其古文正统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汉人集中体现于各体类赋文中的审美心态为论题,探求以理性、求全、夸饰为尚的汉赋审美心态,正是生成于汉赋特殊的象类式铺陈的感知表现方式,及汉代赋家居于各种政治道德人格和文化人格之中的审美人格,进而讨论汉赋三体对先秦以来文学表现范式的发扬光大与集成创发,以及随东西汉之分而发生的语体、气性、风格迁流。  相似文献   
7.
文社·宗派·性格——艾南英陈子龙之战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艾南英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几社和豫章文社的发展,对艾、陈之战重述,指出论战有两次,分别在崇祯元年秋冬间和崇祯二年秋,都与复社、艾南英为文社的选文权和势力范围发生的争斗密切相关.决定争斗胜负的,不是双方奉行的文学理论,而是采取的组织斗争策略.然后对艾、陈之战进行"细读",指出他们论争的宗派特点.最后性格来探讨论战激烈的原因,指出八股文经历对艾南英的傲慢和"好辩"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书直解》文本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其讲章阶段,即《四书直解》的生成阶段,由侍读讲官分章撰写的讲义,在上呈皇帝御览之前,均由内阁改定,此阶段文本改动较大的是经筵讲章中对“帝王之学”的论述,这是其文本凝定的阶段;二是在其流出宫廷阶段,在科举名人、出版商以科举学子等不同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与其他文本如《经筵指南》《合纂参》《讲义》等组合,使得《四书直解》在流通过程中由皇帝的启蒙读本逐渐趋向于士子的举业之书,这是其文本与其他相关文本组合的阶段。两种不同的书籍流通空间、文本权力话语持有者的变化以及阅读接受主体的变化,不断地推动着《四书直解》文本与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对包含《七发》在内的汉代七体赋,我们从不断模拟翻写的文学事实出发,讨论其创作动机和由此彰显出来的汉人欲望世界和游戏心态。他们把本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和现实追求推衍到极致,对美食、美色和宫室娱乐作了帝王般的穷奢极欲描绘。而七事内容的随意安排和被劝主人的被动处理,又可见汉人的游戏为文心理,以及对世俗享受的沉溺、向往和与不同时期的现政权所发生的离合态势。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整体的"不平则鸣说"对中唐文学与风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平则鸣"与"发愤"、"穷苦之言易好"等言论构成了具有完整形态的文学理论,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核心.柳宗元、刘禹锡也多类似言论."不平则鸣说"是中唐一面理论大旗,对盛唐形成的文学、理论范式是一种反动,导致了审美风格的大转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