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民族精神有消解的危险.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大局讲,当前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误区是民族精神教育滑向非理性的问题.若以"有效理性的爱国主义"为中道,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极端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收到效果,就要避免踏入这两个陷阱.  相似文献   
2.
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预警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频频发生,高校对突发事件的思考和探索刻不容缓,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预警研究具有广泛且长远的意义.研究这一问题,要从预警的内涵、理念和规范出发,围绕高校学生管理的主题,重点探索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体制机制的构建以及保障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本视域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以学生为本视域对高校内部管理与学生利益诉求冲突进行理论分析,可见冲突表现为以学生为本管理理念与现有管理实践的冲突,制度刚性与柔性操作的冲突,生命价值至上与应急管理原则的冲突。解决之道可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学生意愿表达机制、学生利益及学生生命安全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全球化的挑战下,民族精神有消解的危险。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从大局讲.当前民族精神教育需要防范的最主要的误区是民族精神教育滑向非理性的问题。若以“有效理性的爱国主义”为中道,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极端: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精神教育要真正收到效果,就要避免踏入这两个陷阱。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不少学校将学生宿舍改为公寓化管理,但也产生一些新问题,本文就学生宿舍公寓化管理的难点及管理对策提出一些看法:1.学生宿舍公寓化管理的难点1.1 学生自由组合,不同专业、学科的同学住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起到学科渗透,知识互补,思想交流,共同进步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管理手段的挑战。以往根据系院或年级作为划分标准,同一班级的学生集中住宿,有利于党、团组织开展活动,便于辅导员(班主任)下寝室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组织集中统一的评比有利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也有利于班级学生骨干在寝室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然而,实施公寓化住宿之后,一个寝室四个成员,可能来  相似文献   
6.
中外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西方20世纪60年代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以来,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研究逐步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研究自80年代以来可以分为萌芽、起步、发展三个阶段。目前呈现党和政府牵头的作用凸现;专题性研究进一步深入;各高校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趋势。  相似文献   
7.
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及教育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然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匮乏却是我们面临的不争事实。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独立的个性品质、健全稳定的创新人格、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内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素质,应采取的措施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坚持柔性管理的德育工作理念;促进入文精神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的育人功能;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包容文化,优化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需要明确其素质特征和道德特证。从德育创新视角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环境的培育与营造。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需要明确其素质特征和道德特征。从德育创新视角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因材施教和创新环境的培育与营造。  相似文献   
10.
向创新型教育转变之所以艰难,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创新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批判性、默会性、境域性、发散性、个体性等因素缺乏体认,重实证精神、收敛式思维,轻批判精神、发散式思维;推崇清晰性思维、贬低模糊性思维;只关心明确知识、忽略知识的默会维度,从而以一种有违创新知识生成规律的计划式的思维去推行创新教育。真正有效的创新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型知识生成规律,按照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