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女性主义叙事开拓者苏珊·兰瑟将小说的叙述声音分为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类。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叙述声音会产生差异。张爱玲《倾城之恋》本采取多重选择式全知视角,许鞍华改编时却未加细化深究,忽略自由间接引语的个人声音特色,改写了主旨;西西《哀悼乳房》创造性地开辟女性乳癌患者的个人型叙述,罗永昌改编的电影《天生一对》却将之简化改写为女性消声的言情电影;黄碧云《烈女图》开创集体型叙述,众女子群言轮言,再现香港三代女性的百年奋争史,但相关的集体型电影则还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2.
3.
林语堂幽默小品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吸纳了古今中外的审美理论 ,形成了“泛美艺术”的审美倾向 ,其幽默小品理性慧悟与达情自赏、和谐统一有独特的美学效果 ;林语堂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 ,建立了性灵与灼见合一的“闲谈体”文风  相似文献   
4.
小说家吸纳现代电影的反叛性进行新小说文体实验,华文界先锋是身居香港的西西, 她的《东城故事》运用叙述者介入、多人独白并呈、电影镜头跳接、分彩色镜头等,使得小说的叙述暗藏玄机,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5.
小说蒙太奇文体探源 ——以西西的跨媒介实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小说先锋手法之一是实验跨媒介叙述。香港先锋代表作家西西的文体创意源于对现代电影的研究。挖掘并梳理其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专栏,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由此可以分析西西在现代电影语境中形成的电影观,研究新电影技法如何激发其小说实验灵感,探究其小说蒙太奇文体特点,如何体现出后现代小说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6.
“美杜莎”与阴性书写——论虹影小说《饥饿的女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大胆而真实地“复啄”生活的原生态,叙述女性寻找“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颠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进行阴性书写。《饥饿的女儿》拓展了女性个人叙述声音的空间,丰富了阴性书写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定位张爱玲的小说《传奇》的题材于生活政治范畴,意在拨开解放政治系统下主流批评模式的浓雾,立足学性,寻找其在小说历史的连续性中的新发现,张爱玲的创作从生活政治题材发现了人类生存的共同性;在生活政治认同与女性自我认同的相得中,以参差对照美学观照笔下女性的自觉的,庸俗的,迷失的自我认同,其远离男性话语,面向生活政治领域,开创了与女权主义不同的道路,发展了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对倒叙事开辟出小说与电影跨界的通道。王家卫擅长营造电影镜像时间、空间、声画的对倒,呈现难以言明的错失心理对倒创意,这得灵感于刘以鬯对倒小说的思想和叙事创意,也受启发于欧派灵魂电影的分身、生死、三色对倒创意。香港后现代小说电影创设出了新的港派对倒叙事。  相似文献   
9.
凌逾 《高中生之友》2013,(10):25-26
踟蹰于香港街头,带着慧眼,带着敏感,伺机而动,发现心灵的刹那悸动,眼睛一咔嚓,景象就在心灵之海中立此存照,挥就一首首好诗,并将之汇为诗集《奇迹集》。诗人黄灿然敏于捕捉生活的片段场景、现场即景,诗歌像快照。黄诗人在访谈中说:"写这种诗的难度在于,你有一个对象,但又不是完全像拍照那样把场景描述下来,你必须调动很多东西,做些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历时三年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影响逐渐消散时,2022年的香港文学终于再次迎来了众声交响、多元拓深的新图景。小说散文持续领跑,学术著作视野开阔,史料考证拾遗补缺,文学活动热烈开展,跨界跨域日渐深入,青年力量不断涌现,当然也有一代学人的辞世使学界不断返顾香港,重省文学。2022年的香港文坛在发展本土文学、坚持港韵与在地性的同时,也不断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同体,构建人文湾区,更推动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