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基于宁波市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本文系统地探讨了智力障碍学生的 社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从实践成效对该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了论述,以期提供 培智学校课堂教学新思路,以适应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学以致用”,融入 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要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强化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几年来,尽管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增长迅速,但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封闭办学。大多特殊教育学校采取的是封闭教育,教学主要围绕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依靠封闭式课堂实施,即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出台,为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全国各地的同类学校都在积极认真地落实,寻求更切合本地本学校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我们学校也和大家一样,以新课程方案为指导思想,设置校本课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实施新课程方案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社区化,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宁波市达敏学校课堂教学社区化的实践,文章探讨了培智学校课堂教学社区化的理论基础及内涵;培智学校社区教学体系的构建;课堂与社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社区化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度弱智学生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智学校招生对象已由轻度弱智逐步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过渡 ,原先针对轻度弱智儿童的教材 ,已不能适应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需要。为此 ,本校开始了对中度弱智儿童教材编写的探索 ,通过实践对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原则、方法和体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所编的教材《中度弱智学生生活(套 )》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融合是当今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基本观点有: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有无残疾或障碍;以人为本,照顾差异;建立全纳的教育和支持体系,通过教育的无歧视和融合,以达到全纳的社区和社会,实现全民教育。培智学校对融合教育的适应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如何使智障学生学以致用,融人社会,是培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学前融合教育是一种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一般儿童共同接受保育和教育的形式.本文通过调查宁波市幼儿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分析并解读目前融合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师生主体间性理论与启智教育的困境"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等关系的内在性质。(詹艾斌,2008)根据这一理论,传统教学论观点中,不论是把教师看作是权威还是淡化教师的作用,或将教师作为学生背后的指导者,都是不完善的。真正的教育既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也不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合适的教育。要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得到自己应有的发展,教师在正视和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的差异后,必须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性特点,组织安排好课堂教学,在满足正常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同时,尽可能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和随班就读学校共同探索形成了随班  相似文献   
10.
培智教育迄今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以往,我校的弱智教育与普通教育模式一样,以学科为中心,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学生虽能知道1+1=2,能写一些字,但毕业时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会。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培智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培智学校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教育?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培智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生活能力为中心,必须坚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开始了从“生活教育”到“生存教育”再到“生命教育”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