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正逵先生从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和教材编写工作已经五十余年,发表了许多有关语文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文章,在全国各地做过许多次专题报告和专业讲座,将其中部分内容编为《语文教育改革纵横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们欣然祝贺,认真研读,拟从三个方面梳理探究周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之要义,初步呈现学习心得。一、汉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达成实现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2.
知之与乐之     
秋夜读书,读到朱光潜先生的一段妙语.他说:"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详见上海文艺版<朱光潜美学论集>第二卷中的<文学的趣味>一文)这是针对文学欣赏而言的,若迁移到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领域,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启发呢?比如,学习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第一难关"是不是对课文的"知"呢?正在想这些问题,恰好有教学案例的评说文字需要写,于是就联系在一起考虑了.  相似文献   
3.
我面前摆放着三本新书,封面上标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七年级上册),“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江苏版、人教版和语版)。  相似文献   
4.
教《小桔灯》,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一种是全方位地剖析作品里的小姑娘及其家庭,把小姑娘当作“认识那个‘红色’家庭的一面镜子”,借以认识“父亲”这个革命者的形象,认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家庭的残酷迫害,认识革命必胜的光明前途。也就是更注重课文的社会政治内  相似文献   
5.
文言阅读教学存在的矛盾多而复杂。这里,主要就其训练方法问题谈一些个人意见,旨在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一、现代文言教学训练方法概述古人学文言,注重感悟和积累,方法多取诵读、断句、评点等。20世纪以来,就总的情况而言,诵读的地位逐渐下降,方法多取串...  相似文献   
6.
新春伊始,几位青年教师走访了首都师大中文系语文教育学教研窒主任饶杰腾教授,请教有关语文教改的问题。下面把访谈实录的一部分内容提供给我刊的广大读者,旨在沟通认识,开阔思路,共同探讨语文教改存在的矛盾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承受着心理重压,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已刻不容缓。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学生克服挫折的自信心;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王君  刘占泉 《今日教育》2008,(10):52-53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求学生自己高声朗读课文,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给人整体的感觉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相似文献   
9.
二三十年前,语文教学界议论过关于汉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的问题。如今郑逸农老师对《短文两篇》所作的教学设计,为正确处理"实"与"活"的关系树立了一个新的样板,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经验。其一,明确提出从"言"到"文"的学习顺序,并构建了教学模型。(1)从认读起步,疏理字词音义。(2)进而释义,疏理句子意义。(3)进而解析,疏理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后者略带文学欣赏(鉴赏)的意味。认读、释义、解析、鉴赏,这乃是阅读能力的从低到高的四个层级。把它们综合在这一次文言阅读实践当中,这样安排训练富有创意。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朗诵的热潮。孙绍振老师撰写的《朗读不可滥用》。提醒人们,朗读具有局限性,不能盲目使用。针对这一观点。刘占泉老师又撰写了《从诵读走向涵泳》,指出诵读是进入涵泳的重要准备。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诵读呢?本刊转载了这两篇文章,希望广大读者能进行讨论,欢迎赐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