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伊尹是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时期的著名宰相。自先秦以来的文献典籍对伊尹记叙颇多,通过对不同史料的阐释和理解,后人用各种形式纪念和缅怀伊尹。如今,有关伊尹的纪念性遗迹广布河洛和豫东鲁西南两个区域。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史迹的梳理研究可知,伊尹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洛地区。研究伊尹形象的文化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开发河洛文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杰 《新闻窗》2009,(4):88-89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民数量的增多,使不同的阶层能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网络这一互动平台,在不断地讨论、修正、反馈中,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就很好的证明了网络超强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两汉统治天下长达四百年,文治武功,长治久安,其统治秘诀是什么呢?重视官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是其成功因素之一。汉代“谣言”就是民众与民众之间、民众与朝廷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对社会政治与人际关系的作用与影响和今天的新闻报道颇为相近。谣言,古代指民间的歌谣或传闻,主要表现形式有民谣、绰号、童谣以及即事谚语等,生动形象,概括力强,是传统社会重要舆论形态之一。汉代没有后世的报纸、电话、网络等新闻传播途径,大众信息基本上都是借谣言而口耳相传,因此,谣言在汉代承载了大众传媒的主要任务,具…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是望族发展和大姓郡望形成的关键时期。望族发展固然与时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迁、宗族势力的兴衰、望族与皇族之间及望族与望族之间的婚姻等关系密切,但望族是否具备内在的自觉、自立精神与文化优势,这才是决定其兴衰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改造和建筑工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垃圾已成为废物管理及环境污染的一大难题.本文着重对建筑垃圾的界定、危害及资源化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致。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向来有崇雅传统,更重要的是东汉朝廷大力提倡儒学,文学对经学的认同感愈益增强,文士创作不像后世文学重在抒发个人情志,而是多出于经世致用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7.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进步政治观,唤醒了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8.
在地市级文学成果整理和研究方面,《商丘文学通史》以其完整的体系和鲜明的个性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该书主体意识强,研究方法灵活,地方特色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孟子称柳下惠为“和圣”.柳下惠之“和”至少包含“和”、“恭”、“达”三层内涵,其中“和”是柳下惠的核心文化品性,是平和的自我认知,是明达礼法的仁智之道,是不矜、不伐、不苛察的为官之德,是和睦邻邦的大智慧;“恭”是柳下惠的律己交往之道,凡事以“恭敬”之心处之,以德律己,以礼待人,以“信”外交,不卑不亢,敢于担当;“达”是柳下惠的知人明世之道,在于有自知之明,在于洞明世事,不妄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里,“柳下惠”是宽和、厚道、诚信、睿智、豁达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和合”精神的象征性符号.  相似文献   
10.
汉明帝刘庄是两汉较早具有明确文学思想的皇帝.在他看来,文章可“成一家之言”,使作者扬名后世;文章当务实切用,利于政化;忠义之士才能写出忠义之文.汉明帝的文章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学倾向,即尚真疾虚,不失真性情,本经立义,典雅简净.汉明帝的文学思想对永平晚期文学、尤其是章帝朝文学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