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写作要出新,关键在于作者培养多向思维及对其适度施控的能力。多向思维可以广泛运用于写作的诸多环节之中。比如,多向立意、多向取材、多向构思等。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有胆有识,这是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作者要“树胆”,敢想敢写,树立自信心,不迷信权威和定论;同时,还要善于“炼识”,通过博学、启才、增力等方法锤炼识见。另一方面,作者还要培养对多向思维的质与量进行控制的能力,使写作的出新准确适度,做到有“理”有“节”。首先要使思维的多向发散收敛于一个明确的目标上,保证思维出新的质的深刻性与准确性。其次,注意多向思维的量的适度性,防止“过”,防止“不及”和“偏离”,从而为写作确定准确新颖的目标和最优组合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独具特色的报告文学之花在文艺百花园中竞相开放,构思的限定性与想象性是其特征的集中表现。限定性,指报告文学真实性特点给写作带来的限制;想象性,指报告文学文学性特点所需求的想象能力的运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促进构思想象形态的多样呈现,是报告文学健康成长、日趋繁荣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玉雕作品《五鹅》创作过程,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事物动静态势的描绘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以系统论观点为指导,从东西方对比角度考察,古诗动静描绘及古诗论动静说有三重意蕴写动静之美是表层意蕴,状动静情趣是中层意蕴,显整体意境是深层意蕴.三者优化组合,浑然天成;动静说理论的产生与人们的哲学观、审美观及民族文学实践密切相关天人合一是其哲学基础,审美投射是其心理基础,以表意为主的抒情文学是其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术殿堂是块圣洁的领地,做学问、搞研究是令人神往的工作。然而,曾几何时,诚信危机弥漫学术领域,剽窃幽灵徘徊大学校园,失信现象屡见于报端。如北京大学著名青年学者王铭铭剽窃事件:他所著《想象的异邦》一书共32万余字,其中有10万多字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自他与别人在1987年翻译的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所著的《当代人类学》;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院士所带的几个博士生所写的博士论文,都被人揭发有抄袭之嫌——这是名人的剽窃。另外,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歌唱生活的最高语言艺术”,谈到诗歌,人们往往提到形象、意象和意境。意象的内涵是什么?它与形象、意境间的关系如何?许多理论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但说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意象的内涵及其演变“意象”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化过程,并且由于人们理解的差异和使用的不统一,形成了其内涵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论阅读创新     
21世纪需要阅读者通过阅读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阅读创新是个分层次、有机结合的系统 ,它对转变阅读观念、突破传统学习模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及提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阅读创新是阅读者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创新力、发现阅读接触信息与原有信息间的相关性、内聚力的眼光及触类旁通的联想能力有机结合产生的综合效应 ,类比创新法、引申出新法、反寻出新法、多向出新法、目标创新法等都是科学的阅读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