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和《乔厂长后传》分别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七月、一九八○年二月.这两篇小说连同它的作者早为读者所交口称赞而蜚声文坛了.时至今天,再来对它们说几句有关的话,难免有点“马后炮”之嫌.然而,我仍然有话要说.我要说的是我们衡量这两篇小说价值的高低和社会作用的大小,不能只看作品本身,也不能单看作品中的一两个人物.我们要把它放在中国当代文学走过的光辉而曲折的三十年艰苦的历程上看;放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复兴和发展的背景上看.看它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多少光彩.纵观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工业题材的领域中,蒋子龙的这两篇小说犹如奇峰突起,对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作出了可喜的突破,把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在文学如何表现工业题材方面,无论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创造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蒋子龙的作品曾一次又一次地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引起文坛的极大关注。评论文章联翩出现,但尚未见语言艺术方面的专论。蒋子龙就此表述过这样的意思:人们被我的激情所吸引,却很少注意我的语言。并说:“人配衣服马配鞍,作品的魅力要靠语言。”他要求语言要真,美、新奇。所谓奇,就是语言要同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同作者本人一样,要有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杂文创作扫描刘明馨纵观新中国文坛,40多年的杂文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956年下半年-1957年为第一次勃兴期。首次的勃兴显示了杂文的锐气,明显地带有“鲁迅风”,因此也可称为“鲁迅风”的显现期。第二个发展期大致在1961-1964年初。由...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张炜的力作《家族》的丰富内蕴作了探讨。指出这篇小说既有历史的深邃,又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并对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就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要不要坚持民族化传统?如何坚持?这是中国新文学生上长期争论的问题。经过了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一年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规模论争后,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作出了明确肯定的结论。但近年来,有的同志似乎忘了当年的结论,也有人认为它过时了。于是文学民族化的问题又尖锐地摆在人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主体意识”是近年文坛时髦的用词之一.但有的理解却失之偏颇.似乎强调了主体意识,作家就绝对不受客观世界的制约,更“不屑去表现自我感情之外的丰功伟绩”,“摒弃文学的”“政治实用主义”,“回到文学的自身”,去表现作家“自我”,表现人物的主体意识,即人的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态性.因而有的作品以写人的兽性、野性、非理性,性冲动为“美”,为“新潮”.  相似文献   
7.
浅探五十年代中期的探索文学刘明馨,赵金钟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回眸它的文学历程,有许多值得谈论的话题,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的探索文学便是其中之一。它崛起突然(源于一个号召),结束突然(仅走半年多路程便被迫消声匿迹)。然而如异常耀眼,...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作家群中,蒋子龙象熠耀的新星,闪烁在繁星灿烂的天幕上,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从《乔厂长上任记》及其续篇《乔厂长后传》问世以后,蒋子龙便把思索的钻头不停息地向生活矿藏深层开掘,探取一截截生活的岩心,奉献给时代一曲曲热情的颂歌.俄罗斯著名的作家屠格涅夫曾盛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评论家别林斯基:“首创权总是属于他的.”如果说别林斯基在俄罗斯文学评论中占有首创权,那么,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题材的开拓上,蒋子龙也拥有首创权.当人们还在抚摸伤痕,反思历史的时候,蒋子龙却正确地认识了新时代,以正面歌颂四化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用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的作品,正确地表现了新时代,开启了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的作家群中,蒋子龙是最早把目光投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文学从鼓吹阶级斗争向反映经济建设大迁徙的思想敏锐的作家。纵观他的作品,无木紧扣时代脉搏,涌动着强大的现实主义力量。他的近作《燕赵悲歌》是一部在文坛上影响十分深远的作品。本文拟就这篇小说谈谈它对新  相似文献   
10.
柯云路同志的长篇小说《新星》自一九八四年发表,到一九八五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屏幕,影响逐渐扩大,直至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新星》热”,致使上自首都下到城镇书店库存的《新星》原著一购而空。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也满足不了读者要求。人们争购,争看,争议《新星》的盛况是当代文坛少见的。 “《新星》热”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新星》为什么会赢得如此热情的关注和极高的评价? 近年来,文坛兴起一种艺术手法的创新热,不少作家认为中国文学的出路在于艺术上的创新,突破。作品内容远离现实生活,或去寻根或自我表现。《新星》出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上,收到极大的社会效果,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读者关注《新星》首先雄辩地证明文学应该而且可以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