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者”的言说,充满了身份认同的挣扎。文章将以北关华人文学为中心,讨论在当下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如何体现为对“承认”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2.
“绝响”诗人蔡大鼎的《闽山游草》是琉球汉诗中一部重要诗集,写乡愁是其主要内容。其乡愁诗与中国古代文人同主题诗歌创作有同有异,而蔡诗中对福建地方景观的生动描写,对福建的人文风俗的颇多记述,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3.
“绝响”诗人蔡大鼎的《闽山游草》是琉球汉诗中一部重要诗集 ,写乡愁是其主要内容。其乡愁诗与中国古代文人同主题诗歌创作有同有异 ,而蔡诗中对福建地方景观的生动描写 ,对福建的人文风俗的颇多记述 ,较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当忧伤成为时尚——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敬明一出场即给人平和的宁静之感。这种宁静不仅缘于郭敬明文字中流露出的透明而忧伤的"小情怀",还在于其内敛的忧伤所包蕴的隐隐生疼的青春心事。宁静的忧伤一直都是贯穿郭敬明《爱与痛的边缘》中的叙述基调;但郭敬明在《爱与痛的边缘》里那种发自内心本真的"忧伤"及其蕴含的生命体验,经过多番演绎已慢慢变味了。而在一些"80后"作家笔下,幻美而忧伤的故事常常成为不自觉的技巧炫耀和叙述内容。当作为装点"门面"的忧伤已经游离于青春的情感内核时,便成为了空洞而苍白的时尚标签。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以新创意为表现形式、以新媒介为传播载体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屡屡“出圈”。这种融合古典与现代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审美风潮,人们将这类文艺作品和文艺形式称为国风文艺。国风文艺让传统文化实现了青春化表达,点燃了青少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同时也成为一种“流量密码”。但一些组织和个人为了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6.
旅美作家陈谦的小说常常有缠绵悱恻的爱情主题。她的小说不是乡愁的言说,也不关乎国族寓言,而是有关个体生命诉求与情感旨归的多维想象。显示了新移民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趋势。  相似文献   
7.
"戏仿"是中国先锋作家"反话语"叙事革命的一种重要叙述策略。在先锋作家的"纯"文学想象中,戏仿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实验,更是一种话语形式和审美范型。然而,当这样的实验被重复并成为新的叙事准则时,戏仿便可能转而被"经典化"。  相似文献   
8.
"戏仿"往往指作家模仿前文本的叙事成规并形成新的文本,在语境的对比和差异中对前文本进行曲解、嘲讽或颠覆。戏仿不仅是一种叙述方法,更成为中外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的文学"景观"。在西方的文化语境里,戏仿始终是极具争议的话题之一。现今,对经典文本及精英话语进行戏仿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审美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被规训的代际书写,“80后”写作的被命名、被形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这也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把“80后”及“80后”写作看成一个文化符号。在去崇高的后革命氛围中,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青春写作,“80后”写作事实上充满着矛盾与悖论。  相似文献   
10.
"80后"作家张悦然的小说一再出现忧伤、冷漠、残酷和死亡等悲剧色彩,这是小资的忧伤还是"80后"青春写作的异类?张悦然的"玉女"称号有着明显的市场规训意味,这样的引导对张悦然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