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作者公开宣布的创作意图与读者反应的矛盾入手,洋细考察了作者对堂吉诃德的描写,发现从第一部后半部分开始堂吉诃德表现出的某些理智就超出了作者公开的意图,到第二部里这种倾向就更为明显。我们从堂吉诃德的所做所为与作者本人性格遭遇的类似、以及作者构思写作《堂吉诃德》时的特殊处境,推断出作者是把自身的经历遭遇和思想感情注入了形象之中,把自身的悲剧性体验以喜剧式的嘲讽加以表现。而随着作品拉长情节延伸,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多地透露出来,从而使堂吉诃德性格呈现出异乎异常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2.
自从《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安娜为什么要卧身铁轨呢?她对爱情的追求必落此下场吗?答案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安娜的悲剧不是单一的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的内外矛盾扭结而成的合力所致。  相似文献   
3.
本首先列举了堂吉诃德形象的多义接受现象,继而从两个方面,即形象本体的特殊和读自身与所处时代的不同,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进而得出结论:吉诃德形象本身具有超出一般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性格结构,因而给读提供了特殊的接受契机,由此造成这一特殊的接受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正直单纯是堂吉诃德多方面复杂矛盾性格的基础与核心。文章详细分析了这两种性格元素对其行为的支配影响,以及在其性格中的表现,又从作者给人物取的绰号——“大善人”和客观上形成的效果来证明,我们找出的堂吉诃德性格基础和作者的设计塑造是一致的。最后得出结论:堂吉诃德性格的特殊就在于他有一个充满矛盾性质的性格基础,由此带来整个性格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女童大量失学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据统计,1987年我国有270万名7至11岁的儿童未能入学,其中83%是女童;1987年全国约有300万名小学生流失,其中80%为女童。这就是说,1987年我国失学、辍学的女童就有460万左右,是个不小的数字。对此,党和政府极为重视,1990年底,在广西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此后女童失学率有所下降。然而,问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00万儿童失学辍学,其中160万是女童。就我省来说,情况还更严重一些,近两年小学女童巩固率仍然很低,失学率高,有的班无一女生,成了纯粹的“和尚班”。  相似文献   
6.
礼仪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刘武和礼仪是随着人类社会摆脱愚昧、野蛮、落后,逐步走向文明而产生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发达的标志。当今世界,各国间的交往空前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日愈增多,礼仪在现代社会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耍的作用。那...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堂吉诃德》出版以来一直吸引读者的现象入手,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分析探究这部作品为什么始终投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的问题。首先,作品的情节内容所呈现出的和骑士小说相似之处,投合了文艺复兴时期读者渴望体验中世纪骑士经历的心理;作品明显的讽刺目的又和那个时代的喜剧精神合拍;建立在必然性和可然性基础上的真实符合读者的理智;而情节结构相对的合理紧凑完整统一,又迎合了那个时代读者对新结构新主题的追求。第二,在作品情节发展进程中穿插大量无拘无束、颇有见地的议论,特别是“书中论书”,不仅具有幽默调侃、娱乐读者的作用,而且满足了理性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将其引向更深广的社会及文艺问题的思考。第三,作品最吸引读者的是堂吉诃德形象。这个形象所体现的高尚道德和滑稽特质,符合读者的道德评判和滑稽愉悦要求,加之人物塑造上采用了对照映衬手法,更使两个主要形象显出各自的魅力,给读者以双重的滑稽愉悦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9.
谈师范院校学生亟需提高的几种基本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范院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未针对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弊病而有意识地培养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都达不到合格教师的要求。进而分析师范院校学生基本素质方面最主要的三种缺陷--人文素质,语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与欠缺。最后提出补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当七十年代在西方掀起的接受美学浪潮于八十年代波及我国的时候,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一反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批评观念,接受美学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方面,认为读者的阅读阐释才是作品的意义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这种新颖的、反传统的批评理论无疑将拓宽文学研究的范围,辟出一条批评研究的新路。可是,当我们用这种理论方法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些无法圆说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意对接受美学理论作全面分析评价,只是想通过对一种接受现象——“堂吉诃德现象”的研究,议议这一理论的短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