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5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生存终极价值的探求与追寻,张爱玲虽然持悲观态度,但她并不就此全然否定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明知世界无情,也要尽力燃烧”,这可视为张爱玲生存哲学的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2.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被誉为女权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三位女性人物,她们分别代表着父权制文学作品中的天使、魔鬼和夏娃。该文试图应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对小说中的三位主要女性角色进行解析,从而探索作者笔下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以桂、黔民族旅游地为例,从"主、客"的角度对比分析二者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异同,并对"主客"间感知异同的原因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主客"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且双方对旅游正面环境影响的感知程度较一致;负面感知上双方存在较大差异,居民的负面感知不如游客强烈。影响"主客"对旅游地总体旅游发展满意度的环境指标同样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晚清的一些小说,开始以一种西方现代性的知识谱系构架为参照来建构"民族国家".在这种建构与想象中,都市上海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为在上海,乃因其华洋杂居,租界强加给国人的不公平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国家意识;其次,上海提供了民族国家想象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媒体,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国家形象与西方现代文明想象的联结点,成为知识分子进行"民族国家"想象的一个具体可感、可触可摸的最好范本;第三,上海是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中心,使民众有了参与国家政治的话语权,同时也为民众提供了广阔的建构与想象民族国家的基石.因此,现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在上海发端,并经由上海辐射;上海就此成为现代中国的样板,为建构与想象中国民族国家提供了可借鉴之经验.  相似文献   
5.
刘永丽 《考试周刊》2013,(91):92-93
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评价体系的广泛应用正是评价体系改革的努力方向。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中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能有效强化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本文从教学评价的作用和分类入手,分析了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旧家庭的人难以摆脱封建家族观念的影响 ,最终只能成为封建伦理规范所认同的角色。其小说中人物备受束缚的状态 ,主要是旧家族制中难以超越的等级、伦理观念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给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带来很多冲击。居民和游客是旅游业的两大主体,其对旅游发展的感知能深刻反映旅游的品质并左右其发展趋势。然而他们往往对有形民族文化资源比较重视,对抽象的文化资源缺乏认识,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影响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章以西南四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旅游地为例,定量分析了“主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差异性和趋同性。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比居民强;双方的感知重点体现在物质文化层的正面感知上,在负面影响上的感知差异较大;不同特征的“主客”对该影响的感知也存在差异。文章据此提出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主客”行为,减少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实践摸索中发现了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一、激发兴趣,拓宽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自主识字  相似文献   
9.
恐怖与怪异,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基本的现代都市体验。这种体验源于经受"现代"侵袭的殖民地都市偏离常规的日常生活;是传统家园失落后的茫然失措情绪;是都市物化社会所导致的人情的荒凉而产生的恐怖。这些体验,反映出中国人面对外国殖民势力、殖民话语的入侵无所适从的心态,以及面对现代观念的冲击找不到灵魂栖息场所的恐慌感。张爱玲对现代都市体验的这种书写,展现了她对"现代"的一种质疑及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多以没落的旧式家庭为背景 ,描绘人物的生活命运。其没落表征 ,一是“无父文本”的家庭成员结构 ,二是“丑恶父亲”的形象定位 ,归结为“父权”溃败的封建宗法制度破灭。但是 ,生活在旧式家族的人们 ,仍然难以冲决封建宗法制度的精神网络。等级观念、伦理观念在精神上严重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使之很难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