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1995年末,我和几位同行于烟台主持召开比较文学教学教材研讨会,有幸认识了张伟女士,得知她在研究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后来又几次通过信函交流关于“多余人”研究的一些看法.出我所料,历经两载,她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竟拿出了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翻阅这一大捆手  相似文献   
2.
百余年来 ,比较文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 ,比较文学已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学科。预测即将到来的 2 1世纪会给它带来好运气。因为新的世纪需要比较文学学科开放、沟通、平等、对话的人文精神 ,比较文学学科也需要新世纪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我心中的戈先生,不仅是一位学贯中西、辛勤耕耘的学者、翻译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革命战士.这是我拜他为师受其教导的体会,也是我和他交往近20年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去年岁末,钱钟书先生悄悄走出人间,告别读者.国内外人士莫不为之动情、悼念.笔者作为钱钟书的一位不合格的读者、崇拜者和受益者,得知钱先生过世后,心里很是悲哀,十分难过!在20世纪的中国,发生过许多独特的、令人难忘的事情.钱钟书是一个独特世界,令人难忘!以自己的普通、肤浅和庸俗是很难读懂独特、深刻、独具个性、学贯中西的钱钟书的.然而,十多年前,他为我亲笔改稿,亲笔复函,亲笔题字和亲自接待等往事,却令我永生难忘,永远铭记于心间.那些往事像火一样不时燃烧着我,鞭策激励我思考学问、人生.为了自己和喜欢钱钟书的人们,我把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的往事记录下来,一则以示我对钱钟书先生悄悄告别人世的哀思;一则以供人们对钱钟书的共享.假如我的这点亲身经历和感受能为读者走近钱先生起点作用,那我就倍感欣慰了.  相似文献   
5.
1995年末,我和几位同行于烟台主持召开比较文学教学教材研讨会,有幸认识了张伟女士,得知她在研究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现象。后来又几次通过信函交流关于“多余人”研究的一些看法。出我所料,历经两载,她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竟拿出了2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翻阅这一大捆手稿,仿佛看见了我同时代的一批饱经风霜、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在自强不息地寻找逝去的生命和磋航的岁月,一生忠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今又以勃勃的生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作为书稿的第一位读者,感到由衷的高兴,也把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一并写入序中…  相似文献   
6.
邹赞(以下简称“邹”):刘教授您好,您30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比较文学的普及与应用工作,编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工具书,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机构组建、学术团体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恰如学界所传,“刘献彪现象”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您在昌潍师专的“小舞台”上大显身手,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振臂高呼、增砖添瓦。我关注到,您在研究生班学习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早期写过有关鲁迅、郭沫若、夏衍以及《新青年》方面的文章,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上讲,您是从现代文学领域开始涉猎比较文学的相关论题吗?您后来特别注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研究与资料编撰,是否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训练有关?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来,比较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比较学已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学科,预测即将到来的21世纪会给它带来好运气,因为新的世纪需要比较学学科开放、沟通、平等、对话的人精神,比较学学科也需要新世纪的土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