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世界民族之林,文学奇葩竞相开放。它们各具秀姿异香,而又相互映衬,从而把世界文学的大花园装点得姹紫嫣红芬芳绚丽。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要使文学成为精神文明的生长素,吮吸本民族优秀文学的乳汁,固然重要,善于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同样不可缺少。这一问题,对于处在四化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神魔小说.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由明代吴承恩集大成的巨著.小说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想象丰富,故事奇特,语言诙谐,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全书可分两大部分:前七回写孙悟空出世,通过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抗;后九十三回,写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怪,勇往直前,历尽艰辛,终于成功.用幻想的形式反映社会矛盾,刻划了孙悟空火眼金睛,明辨敌友,爱憎分明的独特性格,歌颂了他不畏强暴,战胜困难的可贵精神.全书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只有战胜重重艰难险阻,才能实现美好理想.同时,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消除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但书中又写孙悟空“归正”,宣扬佛教的威力,称颂“贤君”统治,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相似文献   
3.
满族第一位大词人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了。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华夏大地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但是,现在我们纪念他,研究他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仍然可以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 纳兰性德,生于华阀,长于权门,才华横溢,仕途似锦。然而观其诗词,则悲风时起,哀婉凄恻,忧思忡忡,常常令人柔肠寸断,感慨万端。这一颇为矛盾的现象,近几年来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学者们有的认为这是其家世经历所使然,或认为是时代精神的折光。应该说,这都是很有见地的看法。笔者这篇短文,试图从词人的心理方面,觅一点踪迹。 “风格即人”,任何创作风格的形成,总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气质、美学趣味、文化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言之,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风格形成最深刻、最隐秘的内在因素。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现方面是性格。所谓性格,又是“追求体系”,即人生目的追求系统。它包括人的自然欲求(或形而下的欲求),文化欲求(或形而上的欲求)两个子系统。“这两种欲求,形成人的心理世界的两种内驱力,这两种内驱力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吹拂之下,呈现出一派“杂花生树”,万涂竞萌的繁盛景象。作家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发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异,美学追求五花八门,日益走向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格局中,那些被称为“探索文学”的作品,或借鉴意识流,或效法荒诞派,或仿效“黑色幽默”,或模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各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审美观照和崭新的美学风貌,令人耳目一新。相形之下,改革文学的审美意识,在人们的印象里,似乎带有更多的传统色彩,给人以“陈旧”、“过时”之感。因此,往往不被更多的同志所注意。  相似文献   
5.
孙绍振同志的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载1981年《诗刊》3月号,以下简称《崛起》),以向“传统和权威” “挑战甚至亵渎的勇气”,提出了他的“新的美学原则”。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无疑是可嘉的。文中有关艺术个性的某些论述,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孙绍振同志总的论点,笔者却不能苟同。《崛起》是以对一批年青的朦胧诗人的美学思想作理论概括的面目出现的,然而这种理论概括是否符合这些年青诗人的思想和创作实际,大可怀疑。这一点,姑且不论。单就被孙绍振同志称之为“新的美学原则”本身,便需要认真商榷。稍微了解美学史的人,对于这种名之曰“新的美学原则”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如果再仔细考察一番,就不难发现它来自何处,错在哪里,也会觉察出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基本原理,有着怎样的根本分歧。本文打算就上述问题,发表一点肤浅之见,就教于孙绍振同志及文艺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6.
不管风和日丽,还是阴雨霏霏,不管雨后清晨,还是夕阳西照,我总喜欢登上“锤峰落照”,饱览山庄内外的美景。 “锤峰落照”在山庄南部的山顶上,是山庄内四个高视点之一。每当我登临此亭,满眼风光,纷至沓来,审美的愉悦,不禁油然而生。于是遐想联翩,不能自制。 一 据《热河志》记载:“山庄东五里许为磐锤峰。就山庄西岭构亭,与四面云山亭相望,红轮西照,是峰迥出弧标,扬晖天际。”可见,此亭专为观赏夕照锤峰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刘章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近些年来,他在孜孜探索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在散文领域挥汗耕耘。他的散文独具风采:真诚自然、凝炼蕴藉,寄至味于淡泊,于平实中见深意。质言之,富有诗意美是刘章散文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提起武华的散文创作,人们也许首先想起她的《三妹、三妹》。其实武华散文的题材是广泛的,写亲人往事,写风景名胜,写专家学者,写平民百姓……然而,其中写宗教,似乎更引人注目,也容易招致误解甚而非议。但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类散文,更富于文化意蕴和哲理色彩,更见出作者的真诚和坦率,因而,自有其独特  相似文献   
9.
仿佛很遥远了。那是1940年3月14日,年青的战士郭小川,站在黄河岸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思潮翻滚,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热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首激情澎湃的《热河曲》谱成了。在这首诗里,小川深情脉脉地回顾了家乡的“瑰丽的春天”,满怀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扼杀春天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抒发了壮志豪情:“我将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用战斗去迎接“绚烂的春天。” 光阴易逝,四十年过去了。然而,作为诗人家乡的读者,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那样沁人心脾,亲切新鲜。这不仅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热爱家乡的强烈共鸣,而且,它还启迪我们从中捕捉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的线索。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他的家乡是“广漠的山之国”。“山是我最亲近的友人”。而“山之国”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雄伟壮观之美——崇高。这恰恰也是郭小川毕生醉心追求的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仿佛很遥远了.那是1940年8月14日,年青的战士郭小川,站在黄河岸边,浴沐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思潮翻滚,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热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首激情澎湃的《热河曲》谱成了.在这首诗里,小川深情脉脉地回顾了家乡的“瑰丽的春天”,满怀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扼杀春天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抒发了壮志豪情:“我将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用战斗去迎接“绚烂的春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