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家适欲观对现代生态伦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精神的堕落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类的精神危机,人类期待着一场真正的"精神革命"。道家"适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心灵环保"理念,对于解决现代生态危机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人类应该重新审视其消费观念,改变其消费方式,重新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自觉选择一种简朴而有节制、更人性化而身心自在的生活,也是对生态保护最有利、最有价值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理论的提出与贯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宗教理论的最大亮点,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但主要还是基于我国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一现实前提,同时又结合了宗教在当代社会的新的发展变化而提出的。这是我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所说的"宗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宗教"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道"或"教"的意思,"道"指"正道","教"指"正教",因此,"邪教"不属于"宗教"的范围。西方所说的"邪教",指的是宗教的"异端",宗教的"异端"归根结底还是"宗教",法律上是允许自由信仰的;而中国所说的"邪教",指的是政治的"异端",政治的"异端"归根结底就不是"宗教",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历朝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邪教"是"宗教","邪教"从来就是"左道"、"妖道",其根据就是"邪教"的"左道乱政"或"妖道惑民"。当今,我国的法律对"邪教"的界定也鲜明地将"邪教"排除在"宗教"之外,与我国历代不认可"邪教"是"宗教"的传统是一致的,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4.
永州阳明山拥有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但秀峰禅师的“七祖”身份,以及他的肉身舍利,从明代以来,无可争议地成了阳明山的镇山之宝,也是阳明山的灵魂。进一步宣传、打造阳明山的佛教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永州这张“文化名片”的含金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邵雍根据先天《易》学和佛教轮回说,创立“元会运世说”,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宋朝是“帝道可举”的时代。元会运世说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6.
论宋代冗官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冗官在历朝中以宋代为最。宋代曾多次实行过裁减冗官即“省官”措施,但均未得到解决。宋代的科举制和恩荫制与冗官问题具有直接联系,但从深层上透视,冗官是宋代独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立国政策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7.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历朝都很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起叫做“虞”的环境保护机构,以后各朝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古代的这些环保机构在内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职权高度集中和统一,这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某些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机构的职权由分散走向统一的经历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对于当今社会尤其是我国在环境保护机构功能的调整方面应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生命意识而展开的。庄子对生命的关注与他的时代密切相关,庄子的生死观以留恋人生、热爱生命为基调。庄子的生命意识不仅体现在养生尽年这一层次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心灵的解脱上,从而使自然生命的价值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了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的忠恕道观强调人己关系,以修德为根本,推己及人;以爱人为前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蕴含着伟大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战乱频繁、礼制混乱的春秋时代还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