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近几年,学生考试(包括高考在内)很流行考给条件作文,这种作文的条件,一般是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一幅漫画,要求考生读(看)了之后,或改写,或扩写、或缩写,更多地是要要考生借题发挥,写读(看)后感或写评论文章。笔者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现将一组给条件作文编录于后,供读者参考。例一条件: 某校某班期中考试后召开学生家长会,班主任事前便将本班52名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总分排好名次刻印出来,待家长一到,人手一张。结果,倒数10名学生的家长有4名中途退出了会场。据后来了解,这四名家长各自的孩子回家后分别受  相似文献   
2.
在《张衡传》中,共有六次写到张衡对待做官的态度和官职的升迁情况,详细弄清这些情况,对学生理解张衡的为人和品德是有帮助的。这六次情况是: (一)“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据历史记载,张衡年轻时就很会写文章,加上他十七岁至二十二岁时曾“游三辅”、“观太学”,更达到了“通五经”、“贯六艺”的程度,于是出了名。汉和帝(刘肇)永元年间,南阳郡太守要推举  相似文献   
3.
说来也巧,我在有幸参观了“虎门销烟纪念馆”的第二天便读到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七期上于世宝同志撰写的《是“虎门销烟”不是“虎门烧烟”》一文。(以下称于文)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阿Q正传》(节选)是鲁迅《阿Q正传》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节选中有这样一句,“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大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将“小D”读作“小Di”。其实不然。《阿Q正传》第一次出现“小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这样一个判断句。对于“左公甥”三字,课本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是左公的外甥。”我们这里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给学生讲的。可是,据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方涂山是左光斗的女婿。左光斗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擢御史台,候命归里,在家住了六、七年。左光斗“家居时,与农方公友善。方招饮,有子八岁侍公。问‘读何书’?对曰:‘读杜诗’。曰:‘能诵  相似文献   
6.
业余通讯员时常有人感叹说:“写新闻如同猜谜语,谁知道哪口饭吃上了膘”。也有人常常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满有把握要被采用的稿件未被采用,而随随便便写的稿件反而一箭中的。而我的《人死何须二进“宫”》(获1987年全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获奖却是“有意插柳柳成荫”的。说是有意插柳,即我写些稿的念头由来已久,毫不夸张地说,这篇稿至少在我头脑里酝酿了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7.
八六年十一月一日,现代作家、文化部顾问(原副部长)陈荒煤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一中‘萌芽文学社’题词:‘祝愿萌芽文学社蓬勃发展,如美丽的汉江汇入万里滔滔的长江,一浪更比一浪高,推动老河口以至湖北的文学运动,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据报载:当代作家韩少华曾经为女儿买了一盒识字图片,却不用来教女儿识字,而是根据图片上的画面,给女儿编些童话之类的故事。妻子很纳闷,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解释说:“孩子学前认些字,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日后难以形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所以倒不如从观察、想象、联想和口头表达能力上培养她。”韩少华采取这种方法开发女儿的智力,培养了女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做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五种尝试。一、课堂自由讨论。每上一篇课文,我总是把要掌握的知识、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讨论,为了节约时间,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机会,我一般不采取举手发言和点名发言,问题交给学生,学生考虑成熟后起立回答,答完就坐下,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也不必举手,只须起立说出,这就形成了学生互问互答,有时还引起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既避免了老师点名回答的局限性,又消除了个别同学  相似文献   
10.
赵国何时灭     
战国时的赵国何时被灭,这个历史上已有定论的问题在现行高中课本中却又成了“问题。”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句。课本注释为:“公元前二二九年,秦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邯郸为郡”就是指秦灭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