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刘长政 《山东教育》2003,(14):26-26
有次听课,一位教师讲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一文,当讲到陈奂生从县城招待所回家途中的“精神陡增”、“精神满足”时,这位教师不禁发挥一下“演员角色”,让学生领会陈奂生“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的感觉。师生哄堂大笑,称赞有加。而进一步钻研教材、深层挖掘人物形象本质后,笔者认为这个陈奂生让人笑不出来。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善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  相似文献   
2.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此句应该怎样释义理解?《语文知识》(2003年第4期第48页)刊登了《“歌台暖响”释义辨析》一文,该文作者是从“句法结构”上来分析的,认为:“这是一个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并将此句译为“歌台由于歌乐声喧杂而变得温暖,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舞殿由于舞袖飘扬而变得寒冷,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如此释义理解仍有瑕疵,同教材注释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理解一样,都没有摆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四册1308页,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对该句释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