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一些教师质疑磁流体发电机回路中电流的计算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磁流体发电机两极板间的某一截面出发,分析和计算通过这一截面的电量,最后给出电流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社区社会组织中普遍存在着非法人化问题,这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组织发展带来了挑战,青岛市湛山社区邻里协会的登记注册行动给我们如何化解这一问题以启迪。分析其目的动机可知,登记注册对邻里协会、居民委员会、政府都是有利的。实施这一行动的宏观与微观环境是:政府创造良好的文化—认知和正式制度环境,邻里协会与居委会之间存在资源交换关系,社区体制内外精英充分发挥作用。当然,邻里协会也陷入后续发展的困境,如何从个案推广到普遍需要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中,学衡派、梁启超和张君劢、梁漱溟、杜亚泉的关系相对松散,但也互相支持。吴宓、梁漱溟、章士钊、梁启超、杜亚泉等人都有各独立的交往圈,这些圈子通过学校、报刊、社团等途径聚集起来。吴宓、梁漱溟、梁启超等人与上、下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桐城派、江西诗派的人物给予章士钊、吴宓等人以支持。还有一批“宿儒”和“国学深湛”之士以及一批异国“同道”,也以各种方式令文化保守主义者感到“其道不孤”。这些人士各自的初衷和思考角度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理论、舆论和情感、物资声援作用,是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直接生存空间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章士钊、杜亚泉对“新旧调和”有很系统的理论论证,他们辨析了东西与新旧、是非与新旧的关系,界定了“新旧调和”的含义、原则和方法,并援引进化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虽然他们的认识也存在缺陷,但并非一味复古,也非排斥新思想,而是主张以重视实践、自由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思想化问题,所以应给予他们一定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理想化模型是采用科学抽象的形式把物体本身、物体所处的条件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想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把错综复杂的事物归纳为一些简单的理想化问题。如  相似文献   
7.
一些教师质疑磁流体发电机回路中电流的计算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磁流体发电机两极板问的某一截面出发,分析和计算通过这一截面的电量,最后给出电流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关注点。1923年前瞿秋白在这一对范畴关系的认识上,既受到了此前思想界观点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在关注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也开始谈到了个性发展当融入社会发展之中,以及个性与阶级的关系。1923年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读和运用,使他对这一对范畴的认识在延续之前观点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他并没有放弃对个性发展的追求,仍认同个人的历史价值,只是更着眼于在理论上论述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与决定性,个人人生观的阶级属性,意在说明个性发展的追求必须与社会发展、阶级发展的要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实现,而脱离现实与集体的个性追求最终将归于破灭。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思想学说纷至沓来的“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对西方文化要“选择得当”。其理论依据是:其一,由于民族性所在,西方的文化未必皆适合中国;其二,他们认为“提倡新文化者”在输入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误区——迷信、盲从欧化,有“偏”和“隘”的倾向;其三,西方文化的构成是广博、复杂、良莠并存的。要“选择得当”,前提是对西方文化有广博的了解、深入的研究、精确的判断,并且遵循一定的标准,如“真”、“精华”、“相互发明”、“补吾所缺”、“救吾之弊”等。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这些主张是比较理性和可资借鉴的,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却常常背离了理论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10.
历来被认为是败坏人心、社会风俗的晚明狂禅派,其思想也是一种经世思想,希望人人都能有一个仁义的心体,用这种仁义的心体治国治世,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挽救社会风气的堕落。这种经世思想也被他们用在文学创作中,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欲”,并不是无节制的情欲,而是在仁义的心体的前提下的情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