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华俊昌 《新课程研究》2009,(7):11-12,22
在近三年的校本教研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提出了“教、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这一模式基本思路是以参与式教学为切入点,搭建问题型培训平台,通过“实践、反思、培训、矫正”等基本方式,促进社区与学校关系、学校管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等的显性变化,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办特色学校的目的。基本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学应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帮助别人、爱护集体、明辨事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为此。教育者应掌握多种教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农村教育改革研究课题"西吉县农村学校校本教研行动研究"在东北师范大学袁桂林、洪俊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许洁英教授以及宁夏自治区教科所田继忠所长的指导下,使课题顺利申请立项和实施。现将课题中期活动情况加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们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成了朋友、知己,老师与学生同心、同行、同乐,师生结伴成长。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形式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中发生。影响这些因素发生偏移或生成的还有教具、学具、学习环境等。当以教师为中心来实施教学,师生之间是主动者与被动者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在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教学,时常将教学沦为"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固定模式中,致使教育形成了一个定势,它的发生就在课堂中。这种千年思维定势加之建立的一整套评价体系,促使教师形成了一种霸权的角色,发挥着控制、责罚、命令、表现自己的权威等行为,甚至有时候通过批评学生行为  相似文献   
6.
2003年8月,我有幸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参加了中加政府合作项目——增强中国西部基础教育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训。培训中卡尔加里大学专家、教授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通过对“儿童发展、经验学习、探究方法、多样性和特殊需要、教学关系、审慎反思、评定和责任、学校课程、教学设计、师生关系、建立合作式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等12个专题的学习、探究,使我们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特点和方法有了一个轮廓性的感知。  相似文献   
7.
8.
宁夏"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自实施以来,以其"投资少、规格高、培训辐射面大、学员学习的灵活性大、学习自主性高"的优势,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整体上说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较少,一些教学实际问题仍得不到及时解决;其次,网络培训解决的是教育共性问题,针对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应用仍需要现场指导,尤其要发挥当地专家以及县及以下教科研人员的作用;第三,学员网上学习后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我们探索出了“课前预见性备课、课中实践性备课、课后反思性备课”的教师课堂教学备课模式。下面结合《教学计划》及部分内容的设计说明如下:本课时计划是笔者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借鉴布鲁姆目标教学在我国研究的新思路和我国现代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新模式。其目的:一是帮助教师打破常规备课,让备课贴近学校、教师、学生实际;二是打破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构建多元教育教学目标;三是改变“八股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创设符合校情、学情、能充分张扬教师个性,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新机制,实践课前预见性、课…  相似文献   
10.
华俊昌 《宁夏教育》2005,(11):39-40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我们探索出了“课前预见性备课、课中实践性备课、课后反思性备课”的教师课堂教学备课模式。下面结合《教学计划》及部分内容的设计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