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
华卫菊 《辅导员》2009,(1):46-46
“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的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叶圣陶语)因此,只有抓住每一次机遇,利用多种方式开放教学内容、开辟写作领域、创造习作题材,才能达到“有无相生”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学会“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是一个完整人格的发展,它不仅让学生获取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自省的精神,一种公正的立场,一种积极的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而评价以其导向、监控、调节、鉴定等多种功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在实施评价改革实验中,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基础,引进了“人生坐标”这一新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