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莫须有”一语经吕叔湘先生以丰富翔实的历史书面语言材料精辟考释后,其义大明。(见《语文杂记·莫须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笔者试从现代徐州方言的角度,再探讨一下“莫须”一词的有关情况,以作补充。吕先生说:“元明以后就不单用‘莫’,也不说‘莫是’和‘莫须’,只说‘莫不是’和‘莫非’,甚至‘莫非是’了。”(同上)但徐州操老派方言者至今仍用“莫须”  相似文献   
2.
《徐州十三韵》是近代音北派音系的一部重要韵书,一向流传民间。本文对民间收藏的石印本《徐州十三韵》进行初步考察,介绍其版本概况、编写体例、主要价值,并推定其成书当不晚于清道光年间。  相似文献   
3.
孔子处于春秋末叶,这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社会基础动荡,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同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孔子基于他的保守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深感不安。他站在旧道德、旧制度一边,反对新兴地主阶级坏礼乐,乱纲常的过激行为,而总想使社会秩序象西周王朝“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