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注重让道德教育回归并植根于儿童的生活世界,让教育变成儿童生活。与课程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相对应,教材编写也必然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据。学生使用教材的过程,是一个“解构——建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备课工作就是对知识进行解构、对教材进行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材建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让文本中的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真正做到合理建构教材,让教材回归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2.
教材不是“教经”,教师不是“传教士”。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科书是师生活动的媒介。该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课程资源,让校园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整合,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创新学校教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与发展空间,需要为学校和教师量身定做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科研”,才能让教育科研更好地、更长久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是指"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抓住这个过程就把握住了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才能确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课前参与,引发情感共鸣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其他生活空间。因  相似文献   
6.
教材不是"教经",教师不是"传教士"。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生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正当下一些《品德与生活》课堂看起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气氛热闹非凡,但课后学生却感觉如一阵风、教学内容如过眼烟云。这样的课无法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体验、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的升华,也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反思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