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教材经历了"一纲一版"到"一标多版"的过程,现行各版本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存在着简化定理公式的提出过程和证明推导过程的现象,忽略了其中的发现、探索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课标"(2011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  相似文献   
2.
数学习题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表明,在习题教学中,若能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编拟题组,对发挥习题固有的教学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行之有效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题组在习题课中的教学价值谈点体会,敬请同行斧正.  相似文献   
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的人是把教师放在八月天的火炉里烤。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说所有学生都是可以塑造好的,那么照此理.是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雕成塑像?所有的土地都能长出庄稼?所有的花儿都能结出果实?大多数人的资质都差不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谁能保证处在同一起跑线同时起跑的人都能跑到终点?途中就没有偷懒的、溜号的、使小动作碰撞别人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四要素"评课法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新课程课堂教学及评课实践,介绍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四要素”评课法的内容、操作及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实施建议明确指出:“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的思维过程.”而新教材的许多内容都简化了定理、  相似文献   
6.
数学猜想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以及帮助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采取指引猜想方向、储备知识技能、培养思维习惯、练就质疑能力等策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和有关辅导资料中,出现了一类试题.它们都以课本例、习题为原型.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变化、拓展。体现了命题源于课本的趋势,符合中考说明中所提出的命题原则:“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事实上,课本中的例、习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中许多习题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背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对课本中的例、习题做进一步的挖掘、引申和探索,对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智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对改进学习方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课本中的几何图形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这些图形并不能以一概全.若能对课本中的例(习)题图形进行部分或整体的拓变,会得出各种不同的变式图形,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是非常有利的,有助于学活数学.下面举例说明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9.
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人的素质虽有各种差异,但绝大多数人在智力水平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因此,除了极少数超常者与低常者外,作为基础教育的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是能够达到预定的中学阶段教学要求的,是可以完成初中阶段乃至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的.也正基于此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便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10.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的人是把教师放在八月天的火炉里烤。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说所有学生都是可以塑造好的,那么照此理.是不是所有的石头都能雕成塑像?所有的土地都能长出庄稼?所有的花儿都能结出果实?大多数人的资质都差不多,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谁能保证处在同一起跑线同时起跑的人都能跑到终点?途中就没有偷懒的、溜号的、使小动作碰撞别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