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卿成 《当代传播》2001,(3):70-71,5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包含着法制内容的新闻报道正日益频繁地见诸新闻媒体,并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再加之一些记者采访作风不深入,编辑工作方法不细致,致使新闻报道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的情况不断发生,这其中,既有地方性报刊,也有全国性报刊,甚至还有法制类报刊。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降低了新闻宣传的质量,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法制的权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6月12日,全国各家报纸刊登了《李广岭捐献恐龙蛋化石受重奖》的消息,文中说:“郑州奇石收藏家李广岭日前将他收藏的2471枚恐龙蛋化石全部捐献给国家。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向他颁发了捐献证书和奖金。“笔者认为,文中“收藏”与“捐献”的提法,不符合我国《文物保护法》的精神。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30条规定:“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  相似文献   
3.
卿成 《新闻采编》2000,(4):23-24
为了避免和减少报刊上法律常识错误的重复出现,笔者就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常识错误举例加以说明,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编采工作中参考和改进。 “罪犯”的称呼要慎用 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社会新闻中说:“两名罪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处使用“罪犯”的称呼是不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就是说,任何公民,在没有经过人民法院做出有罪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期间,对这些人员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出公诉后,称之为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自1992年1月1日起实施,至今已有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各级新闻单位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贯彻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出现了一些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现从搜集到的一些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例子中选出一部分,结合该法的具体条文,分类予以说明,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写作学理论研究由轰轰烈烈的大发展步入了深沉的思索阶段,人们都在思考着、寻觅着、探索着写作学理论研究的突破方向,以期建立现代写作学的殿堂。从科学发展的观点来说,寻求学科发展的思考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它是现代写作学求得理论研究的突破、发展和崛起所必需的准备、积累和过渡。 从现实写作学研究的状况来讲,理论研究的“基本建设”确实还是比较薄弱的。写作学科从文章学中衍生分化出来,借用的东西很多,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从写作学科自身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7.
北京一家报纸今年1月10日刊登《被判刑的副局长为何稳居官位》称 :河南省商丘市盐业局的李在良 ,2001年3月因非法拘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缓期一年执行。其实 ,这种说法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它混淆了“缓刑”与“缓期执行”的概念。首先 ,两者适用对象不同 ,缓刑适用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而缓期执行适用的对象则是被判处死刑 ,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其次 ,两者执行方法不同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不予关押 ,放在社会上进行考察改造 ,而被宣告“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罪犯必须关押 ,实行强迫劳…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再加之编辑工作不细致,致使新闻报道中出现法律常识错误的情况不断发生。为了避免和减少报刊上法律常识错误的重复出现,笔者将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法律常识错误举例说明,以供广大新闻工作者在编采工作中参考和改进。(一)“罪犯”的称呼要慎用某报在一篇题为《好青年勇斗持刀歹徒》的社会新闻中说:“两罪犯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处使用“罪犯”的称呼是不妥当的。《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  相似文献   
9.
一月下旬,郑州市一家晚报连续两天在头版刊登启事,内容是:“广大市民:元月25日早晨6点30分请注意收看郑州电视台特别节目。”启事登出后,全市震动,群众以为有重大事件发生,在1月25日清晨,不少市民早早地起床,端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特别节目”的播出,一些单位尤其是部队院校,还特别提前通知或组织职工、官兵收看。但遗憾的是,所谓的“特别节目”不过是一家酒厂的广告。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