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生代长篇小说所呈现的生活是一种真正有我的生活,世界虽在崩溃,但新生代作家并未逃离它,而是有着同流合污的快感以及对新生活的肯定,欲望、身体、财富、金钱、时尚、性……等等,在新生代长篇小说中都已不再是简单的否定性词汇,而是具有了合法性的内涵。应该说,这种同流合污的体验,确实是揭示我们生活其中的新世界图像的真相与本质的有效手段,它的认识论意义和美学意义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3.
吴义勤认为,刘玉栋的写作给人厚实、稳重、沉静的感觉。他是一个乡土小说家,“乡土的道德化”是他的价值支撑,也是他的叙事策略。他的乡土情结隐藏着深刻悖论,既对乡村的纯朴人性和伦理情怀满含敬意,又不能不正视乡村道德日益颓败和沦落的现实。这种情感和价值观的矛盾构成他小说的内在张力。洪治纲认为,刘玉栋的小说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他以一种温情式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其创作已形成自己特有的审美格调。石万鹏认为,刘玉栋的小说展示了个人化的历史记忆和普遍化的童年经验,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理解感悟,以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与忧虑。其创作呈现出一种忧伤的诗性和抒情品质。  相似文献   
4.
《金牛河》是杨剑龙教授长篇小说的处女作。作者以散文的笔触,用回忆与温情的抒写方式来叙述当年的那段历史,但经过了时间的淘洗与沉淀,作者今天重拾“知青小说”的大旗,他的目的显然不仅仅在于对其一段特殊记忆的抚摸,而是试图完成对于知青文学一种新的艺术品质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长篇小说所呈现的“生活”是一种真正"有我"的生活,世界虽在崩溃,但新生代作家并未逃离它,而是有着同流合污的快感以及对新生活的肯定,欲望、身体、财富、金钱、时尚、性……等等,在新生代长篇小说中都已不再是简单的否定性词汇,而是具有了合法性的内涵。应该说,这种同流合污的体验,确实是揭示我们生活其中的新世界图像的真相与本质的有效手段,它的认识论意义和美学意义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的认定不能厚古薄今,不能以"景置"方式剥夺当代人认识和言说当代经典的"话语权",对当代文学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严肃的排行榜不是出于市场和商业的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真实的责任感与紧迫感,是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吴义勤 《现代语文》2007,(1):125-125
2003年春夏的“非典”可以说是中国人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场灾难,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得不笼罩在它的阴影里。在这一年,山东师范大学的博士招生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也只能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考生们冒着“危险”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那种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很有悲壮的感觉,作为老师,我们真的很希望考生们全都有一个好的结果,但由于山师的博士名额向来有限,最后的结果当时也不敢多想。幸运的是,“非典”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名额,我们专业一下子招进了22名博士,算是创了一个“全国记录”。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长篇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极大地丰富了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在“中国叙事”风格营构方面的可能性。其“个人化”叙事风格的内涵及艺术特征,及其呈现的荒诞写实、技术化、寓言化和浪漫诗性四种风格形态,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1949年发端的中国当代文学至今已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虽然政治历史的风云和意识形态的烙痕依然给中国当代文学深远的影响,但这60年的文学成就仍然令人感慨和惊叹。无论从作家队伍的阵容结构,还是从文学作品的数量与品质来看,中国当代文学都无愧于我们生活的时代。然而,文学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却一直存在巨大的分歧,轻视和否定当代文学不仅是一种姿态,而且某种情况下还成了作家、  相似文献   
10.
朱文颖的长篇新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呈现了另外一种全新的处理模式,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在处理历史/时代与人的关系时的一种更文学化、更人性化的可能性,在朱文颖的笔下,历史/时代不仅不是支配性的、绝对性的主体,甚至已经不是影响人物命运的"背景",它当然仍然在人物的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