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拙文《<诗经全译>质疑》(见《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4期,以下简称《质疑》)、《评<诗经全译>》(见《云南师大学报》1986年5期,以下简称《评文》)发表后,《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1、2期先后刊出了唐莫尧《读<诗经全译质疑>后》(以下简称《读后》)、龙光沛《焉能以己所取非人所取》(以下简称龙文)、袁愈荌《答<诗经全译质疑>》(以下简张袁文)三篇文章,《云南师大学报》1987年6期又发表了唐莫尧《读<评诗经全译>后》一文(以下简称《读后》),对拙文提出异议。读后颇受启发,但不能令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兵书杂谈》指出:“《诗经》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如果这一说法符合实际,那么,关于战争的题材,在《诗经》中就占了最大的比重。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诗经》中直接写到战争的诗约有三十余篇,作者有从征的士兵,有征人的妻子,也有朝廷的史官;内容有歌颂正义战争的,也有诅咒穷兵黩武的;在体裁上,有抒情的歌唱,也有叙事的篇章;在艺术上,成就高下悬殊,各具特色。下面,试就战争诗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与文献价值,谈点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3.
蓝菊荪先生的《诗经国风今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颇有影响的《诗经》译本,我读后获得许多教益,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几点意见来,跟该书译者商榷,不当之处,也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原诗的主题思想翻译《诗经》,首先必须对每首诗的题旨进行缜密的探索和考订,尽可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因为,对诗篇主题的理解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今译》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有所选择和吸取,不少诗篇的解说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是,可以商酌的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第八十、八十一卷,记录了朱熹有关《诗经》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中有对《诗序》的评价,有对“六义”的辨析,有对具体作品的诠释,不乏精辟之见。特别是有些晚年定论,对《诗集传》多所补正,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对《语类》的具体内容及其学术地位,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诗经全译》的注释和译文中存在的可议之处进行了商榷和质疑,不失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6.
《诗经》之伦理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的前一部分,着重考察了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后一部分着重对智、仁、礼、和、德、安贫乐道、君子等道德概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结论是:《诗经》的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雏型,它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形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7.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诗经》论著中的一些误注、误解、误译,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全文分“题旨的误解”、“词义的误释”、“经文的误译”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着重指出了“乱贴阶级标签”、“比附历史事实”、严重歪曲诗义的谬误。在第二部分,对滥用方言、隐语、通假解诗之弊,作了具体的分析。在第三部分,从“误解词义”、“错认主语”、“语气不符”、“添枝加叶”等十个方面指出了译文之不当。  相似文献   
9.
大文化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现实活动中,历史地积淀而成的人的生存方式及其价值体系.文化创新要求我们在大文化的视野下有效促进中国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但中国传统教育的痼疾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寻找中国教育的哲学支点和理论生长点.自由、自觉、创新的价值理念将有效支撑中国教育的变革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所见之婚制与婚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乐歌总集,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民俗宝库。特别是《国风》中的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与民俗事象,“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拉法格语)。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出婚姻习俗发展历史的痕迹,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试就《诗经》中所见的婚制与婚俗作一综述,并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