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作为建构个体身份认同、应对市场扁平分工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发力点,培养发展全球能力为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改革提供了另一视角。全球能力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过程表明,与聚焦全球竞争的“技能说”不同,以致力全球共生为目标的“理解说”是与全球能力理念最为相近的“中国式”阐释。面向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以“全球竞争”与“全球共生”之互嵌替代任意一方的指引,联合“知、行、意、情”在特定系统中建立起全球能力培养发展的动态情景框架,为释放全球能力对国家乃至世界向好发展的价值创造了可能,也为重新思量全球化人才培养改革探寻到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吴易林  张强 《江苏高教》2023,(6):117-124
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是研究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另一视角。文章对13位按期毕业的博士生求学历程的分析发现,他们“刚读博时”“在读博中”及“临近结期”共上演了六类生活事件,发生了两次转换。其中,培养型事件与资源型事件的贯穿式发生促成了博士生“向内归因”,以应对首次转换面临的科研挑战。基于认可型事件、实践型事件、交流型事件与休闲型事件所达成的“向外借力”,是博士生在第二次转换时应对困境的主要方法:前两者使他们更能客观看待何为深耕科研,后两者则帮助他们避免落入或走出自我怀疑的能力陷阱。研究认为,破解博士生延期毕业问题的可能发力点为:细化培养过程的各环节,探索构建导学双向反馈机制;注重培养过程评价,把握学术与生活相对独立的尺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对我国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政策文本进行解析,发现:该政策经历了初设探索、调整推进、完善规范三个阶段,渐进地指向以高校为主体的政策发展方向,进入以“善治”语境为核心的改革模式;其中不仅政府、市场与文化、组织作为深层结构影响着政策变迁,又因政策设置的高昂成本、学习效应、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对初始行为的选择强化,致使政策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更有不同利益主体间博弈、国外相关政策示范效应和社会舆论监督催化驱动三大动力机制贯穿政策演进发展始末。以史为鉴,我国学术不端行为治理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学术委员会关键行动者的核心引领作用,关注权力的安排、规划与机制。  相似文献   
4.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知识获取机制在教育变革时代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诸多研究却表明“宽泛”而“自由”的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并未证明自主学习的效用与价值。通过对中、西方关于自主学习理解与实践的考察,关照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问题,发现关于自主学习认识论上的偏狭是引发中国大学生自主学习实践问题产生的根源,即缺乏自主学习概念的前提性分析:其一,中国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在已有的知识环境下进行,其自主学习的初衷是求得对已有知识的真知灼见。其二,中国大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深造知识,以求得“居之安”“资之深”和“取之左右逢其源”等社会人生道义。  相似文献   
5.
以Nature 2019年全球博士生调查中有关读博亲历者“后见”的内容为资料,对博士生学习生涯中的危机及其风险源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生学习生涯中的危机与风险源看似呈点状离散分布,但在博士生教育的入口、过程、出口3个异质化阶段中,风险源会分别交织成不同的风险合力,并按4条路径分别生成复合危机,即“信息壁垒→决策危机”“文化再制→适应危机”“支持无力→任务危机”“供需断裂→就业危机”。如欲促进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管理者、培养者不能只关注点状离散的危机与风险源,更要在风险治理的逻辑下,对风险合力进行一体化治理,博士生个体也需主动提升自身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