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河南濒灭剧种的唱词通俗美主要表现为鲜明的地方性、浓郁的生活性、率真的乡土性、唱词的即兴创作性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是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曲艺经典。它在公正对待女主人公的祈求、张扬新的婚姻规范的同时,对丑陋的男主人公寄予诚挚的人文关怀,呼应了人的道德本源的"仁"和"义",触及了受众对人格价值的自觉评判和对弱势的倾向性与恻隐之心。它以真情实感表现真实的生活,用鲜活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曲调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示出民族民间艺术浓郁的根源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各类戏曲赛事活动的开展,对不断提高戏曲艺术质量,弘扬民族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作为一项打造舞台艺术国家形象的战略性措施,必将为不断催生戏曲精品力作,推动戏曲现代化进程发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应看到,就在我们努力打造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剧目之时,  相似文献   
4.
从中外艺术教育差异中很容易发现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重视艺术教育,重视戏曲教育。解决戏曲教育根本问题的途径是在大中小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程。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处中原,以“儒学”为核心的农耕化孕育了丰富的中原化,造就了淳朴善良、崇礼习尚的朴实民风。中原化的理性内省精神,人士大夫传统的忧患意识、参政意识,“儒家”化的“忠、孝、廉、节、义”的道德观念,造就了河南人民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确定了河南地方戏曲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国戏剧遗产极为丰富,和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继承这种遗产,加以发扬光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变迁,如不及时加以抢救,无形文化遗产的消亡将比有形的文化快得多。为此,我们组织这组文章,分别就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濒灭剧种青年观众的流失问题,中国古代戏剧剧场的演变,传统戏剧唱腔的声韵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期望能对传统戏剧的保护、传承及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