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中华研究中华文化关键词,必须注重考察其形成的认知过程、主要方式、认知效应和文化效应.中华文化关键词研究的目标,不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复合的,可以包括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目标.在研究的具体程序的设想上,必须汇通各种思路,予以整合,使之相互融贯、相互发明,力求通过具体的研究实现其多层复合目标.  相似文献   
2.
试论从本体论角度研究汉语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为,鉴于目前的情况,应该提倡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与高度研究汉语词汇,以求在立体的动态的研究中实现理解词语、认识世界、观照人的自我这一新的研究目标。本文上篇以汉语词汇实际为依据总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作为符号的动物,人是在语言符号的帮助下更好地领悟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本质的,人是在语言符号的帮助下更好地揭示物理世界、建构文化世界的。本文下篇从汉语词汇研究实际出发分论这一主张的基本思路:首先分别探讨词汇产生、词汇发展、词义结构、词义演变与人的存在方式的固有关系,然后实现以“人”为最高目标的新综合。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表达式,是创作者的体验与解释者的理解的中介,它们三者的相互作用,才是文本解释乃至“精神科学”的特定程序和本质表现。本文以《论语》《庄子》为个案,对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表达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它们的结构系统中的空间及其召唤性,语符建构中的意象及其召唤性,试图从一个角度探讨中国学术何以能在经典解释过程中开经典之生面、以复古为解放的问题,进而为考察中国古典解释学的发展增设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面对长期以来结构主义等学派在发挥巨大积极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消极影响的状况,当前的汉语词汇研究,最好能突破结构主义框架,走出结构主义走势,回到最为根本之处,开启多维视角而突出人与生存空间互动这一主要视角,确立多层目标而突出认识民族"人"这一最高目标,拓展多向思路而突出"认知—解释—文化—哲学"这一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探讨词义引申中文化心理的理论依据词义引申,即词从原有的意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遵循各民族文化演进的启示,不断地派生出相关的新的意义的运动,是各种语言中词汇、词义发展的最普遍、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从词的符号性质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让一个语词符号由指称一类对象变为兼指几类相关联的对象;从词汇系统的角度看,词义引申是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运用的一种特殊的、  相似文献   
6.
成语内部形式论周光庆关键词成语,内部形式0.1作为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性语言符号,作为特定语言系统中的一个简单的意义单位,词,不仅有其外部形式,而且有其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是词义自身的表现形式,亦即词义最初形成时反映对象特点所采取的形式,它为词的外...  相似文献   
7.
词汇是不是一个体系,目前学者们还有争论。但是,大家都承认这样的事实:语言中有许许多多语义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对立、互相制约的词群,正是这许多类别繁杂、大小不等的语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群组成了语言的词汇整体。语言的词,大都处在词汇整体的各类词群之中;各个词的意义,一般都处在各类词群的内部语义组织之中。所以,无论是要全面地考察语义的分布方式、要深入地探寻语言的词义演变规律,还是要准确地揭示某个词的意义,都必须对词义对应关系有深切的了解。现在,中外学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原已建构的“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研究思路,为了探寻从认知角度研究汉语词义词汇形成发展的内在依据、基本规律及其在民族人与生存环境互动中的作用的具体方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并构筑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一,分类与所指事物的类型化;二,概括与所指事物的词义化;三,表征与所建词义的词符化。  相似文献   
9.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时间名词“春”,在其历史的形成、词义引申、词系派生过程中,既有力地表现了汉语词汇的形成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文化功能,具有代表性,又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时间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式样以及由此滋生的文化哲学,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