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位】莫泊桑小说思想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认识与鉴赏。语文实践、探究着重于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评价 ,尤其是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本单元为小说单元 ,罗列了中外不同时期、作家的四篇作品 ,以短篇为主 ,也有长篇节选。因此解读本单元课文应遵循阅读小说的基本规律 ,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为核心 ,顾及情节结构、语言表述 ,并结合社会背景、作者思想 ,从而获得对作品实事求是的认识。这样对阅读能力、语言素质的提高才是有益的、积极的。【切入】1 .如何正确认识评价路瓦栽夫人 ?身为小公务员妻子的路瓦栽夫人成天陶醉于虚拟的上流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赵福生周其敏缘起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素质教育的提出,在中学语文领域中激起了一片浪花。但这种浪花除了表层的变幻和喧哗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有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在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的双轨现象使素质教育成为舆论中...  相似文献   
3.
应试作文在升学考试语文卷中举足轻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因而考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成为优秀应试作文。而欲获此佳绩,首先必须搞清优秀应试文必备的条件。那么,必备的条件是什么呢?优秀应试文应该有一个较好的立意、较新的材料、较合理的详略安排、较巧妙的构思、叙述和描写、记叙和议论  相似文献   
4.
【借鉴与提示】 德国著名诗人曾经说过:“共性的描写谁都可以模仿,而特殊的东西是不能模仿的。”写人是这样,描景亦如此。只有把握并表现其个性特征,才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深刻的印象。同样,阅读、衡量有关描写的文字,  相似文献   
5.
初一册 第一单元 [教学提要] 一、教学反映家庭生活的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与联想,以课文为范例,明白家庭生活的“琐事”,可以写成生动感人、思想深刻的好文章,逐步解决作文没啥可与的问题。 二、要想把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写好,关键在于有真情实感。这是本单元课文的共同之处,也是教学中应着重领会的道理。写自己真正动过感情的事,表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解决作文说空话、说假话、故作多情或无病呻吟的问题。 三、普通的家庭,平凡的生活,并非没有鲜明的形  相似文献   
6.
口技     
口技【课文题解】不又完整地记叙了一场回桂麦浪,生动地描迹了回技表演者运用种种声囫逼真地翼拟出一连串生活场景,在此表现了我国民阎艺术的非凡接2自高超水平。【课文简析】不艾以时间推移、事件进程为序安排内容,组织村形,但碑无“流水帐”Z弊。这是由于作者在洋...  相似文献   
7.
变色龙 巧用细节描写 展现人物个性 【借鉴与提示】 《变色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名作,这篇小说之所以具有发人深思的力量,不仅在于作者幽默辛辣的讽刺,而且在于作者以入木三分的文笔,在“变”与“不变”之中,维妙维肖地刻画了沙俄统治者的爪牙奥楚蔑洛夫的善于“变色”的丑态,揭露了他的走狗本性,从而鞭挞了沙俄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为了充分展现奥楚蔑洛夫谄上骄下、见风使舵、惯  相似文献   
8.
作文课时已过半,一学生只字未就,仍无命笔之意。教师不禁催促,却闻振振有词之答:“写不出——鲁迅说过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满堂为之哗然。如此曲解鲁迅先生原意,强词夺理,自然不足为法。这样的学生为数甚少,本也不值一议,但这桩作文课上的“趣闻”从另一方面提醒了我们:学生习作不同于文艺创作,切莫将学生当作家。对这一原则,理论上也许并无异议,但实际上却不然。有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指导或讲评时,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中写得精彩而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段和段落不一定是重点段,例如小说中某些感人的细节描写,游记中某些富含哲理的插叙,议论文中某些能给人以启迪的事例概叙等等,它们在文章中也许不是重点的段落而是处于从属的部分,但它们却往往体现了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语言文字风格上的独到之处,使读者在赏读之余得到写作上的诸多启示。抓住精彩段并学会对它的分析,对于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进而提高自己全面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论文有“卒章显志”之说,又有“凤头、豹尾、猪肚”之论,可见结尾在诗文的内容和结构上均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的确,大凡佳作名篇其结尾都有独特的魅力,令人如听妙音,余韵绕梁,三日不绝;似登山巅,放眼四望,风光无限。综观这些多姿多彩、精妙纷呈的结尾,大致可以梳理为下列几类:首尾呼应。如朱自清的《绿》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谭的绿了”结尾。从字面上看与全文的首段一字不差,其实却不然,开头只是点明描述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