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教学理论都离不开一定的哲学认识论观点指导.而且,教学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个体认识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知识的性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等等,本身就可以说是认识论问题.因此,在认识论水平上开展对教学论学科问题的讨论,是教学论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教学论的认识论基础一旦出现创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整个学科体系的变革.严格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对教学论中的问题还从来没有在认识论水平上进行过讨论.这个缺陷至少可以说是我国三十多年来教学理论缺乏生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我国的教学沦沐系基本上是从苏联承袭来的.流行的观点认为:苏联教学论(一般认为从凯  相似文献   
2.
周建湘 《生物学教学》2004,29(12):42-43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用面包虫喂鸟雀时,拿出并打开装面包虫的盒子,面包虫会有较强烈的反应,扭动着身体不断的爬行,像要逃避危险似的。引导学生探究原因: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还是面包虫感觉到了震动或不同的气味而急急逃跑呢?教学中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包虫”作为探究实验的材料,选择了“光对面包虫生活的影响”作为探究活动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初二学年段是初一学年段向初三学年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该年龄段特殊的需求和表现.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任何一个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都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目的者,事物的存在依据与发展之归宿也。在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中,教育的体制、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在逻辑上都从属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可以这样理解,目的是个纲,纳举目张。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远比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低得多。理论界的正统看法是: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在教育学体系中是最少出现纷争的一块净土,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因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务实的教育人士至少是把它排除在自己的业务之外…  相似文献   
5.
周建湘 《辅导员》2012,(12):21-23
初二学年段是初一学年段向初三学年段的过渡时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面都有该年龄段特殊的需求和表现。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过渡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年级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在心理过渡、行为过渡和学业过渡三方面实施实效性研究,以期通过防微杜渐,宏观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在传统的教科书中.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决定论原则判定了教育的滞后性──待经济基础变革之后再进行教育改革。这究竟是规律还是无所作为之辈的口实?我刊今年推出“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栏目.无意挑起关于“规律”的理论纷争;而是直面现实生活中教育与市场的共时变化,探讨教育切入市场的着点和出路,呼唤有所作为之士的超前行为,洞见我们民族的理想明天。引子这个课题在十年前还没有人意识到。中共十三大前几个月,中国教育理论界的活跃群体——中青年,在大连海滨举办了第一届学术年会。会上,有消息灵通人士向与会者透露…  相似文献   
7.
教育主体的讨论当然要明确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史上对此问题的回答基本限于教师和学生二煮之间,而且,一直观点鲜明,争执尖锐。许多学者把教育主体观作为教育史上两大派别分野的标准。这两个派别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卢梭、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由此可见教育主体问题在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中国教育理论界自批判了凯洛夫教育学体系之后,就没有人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观点了,但也无人公然向杜威学说表示亲善。当代形成的最具中国特色并通过教科书得以传播的正统观点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 这个立论似乎已将教育主体表明了,可是,“主导”的补充又使主体附上了一层富有弹性的“辨证关系”。据教育学教科书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能否成为教学过程的主  相似文献   
8.
在人教版《生物》“鲫鱼”一节有关循环系统的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接触“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由于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 ,容易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混淆 ,往往误解为动脉血管里的血是动脉血 ,是干净的 ;静脉血管里的血是静脉血 ,是脏的。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为以后学习其他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教学中设计并添加了两个简易对比实验。1 观察凝固的新鲜血液课前用 5 0mL烧杯装入约 30mL的新鲜血液 (鸡血或猪血 ) ,待其凝固。授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血块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具备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中学校长应该具备什么心理素质,这是由中学教育所具的特点决定的。但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人们一般只注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忽视了中学校长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因此,带来了一些不良后果。例如,有的把行政部门的干部、部队转业的干部、专业任课教师,不进行任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