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讨论"在高校文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操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讨论是一种高效的辅助教学方式。文学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讨论参与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文学教学课堂讨论的可行性。讨论在文学教学中有三大作用: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启迪思维。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课前讨论、课中讨论、课后讨论。科学、合理的讨论命题设计和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正确导向、得体的调节与评判是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过几十年的发育,小城镇叙事小说于20世纪90年代末显现出稳定的文体形态,分蘖为一种文体亚类.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有着明显的标志物.文体成熟的内在标志物是:在政治、历史、文化等三大领域内确立了特定的叙事板块,塑造个性独特的“小镇人”或“小城人”,演绎小城镇变迁史以表达独特的主旨.文体成熟的外在标志物是:小城镇叙事拥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家”群体,出现了大批以小城镇为直接审视对象的作品.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和叙事主体的小城镇意识的深化,促进了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的成熟.学界忽视了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归属和文体成型.  相似文献   
4.
简谈计算机英语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是计算机科学的主要载体,从语用角度看,计算机英语可以分为描述性、信息性、程序性三种类型.计算机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法特征,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无论是对计算机的应用,还是对计算机的研究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者们对《围城》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至今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和”人生境况”说。笔者认为,探讨《围城的主题固然不可轻视作者的创作初衷,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实际,还要分析作者的创作态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公正的态度探讨《围城》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6.
对离土现象的文化思考是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立足点。当离土现象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萌发时,部分作家满怀欣喜地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当离土在80年代后期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对离土现象的贬斥或疑虑就成为乡村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的文化态度。作家们最为关注的是离土引发的土地信仰的动摇、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异和农民的生存境况的恶化以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7.
鲁迅及其追随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因此化批判与乡土化的展示是2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30年代,化批判仍是30年代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化内涵的活水。进入40年代之后,侵略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而特殊的化背景和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8.
论《亮剑》的英雄塑造对传统军旅小说的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亮剑》在英雄形象塑造手法和英雄认同标准两个层面而展开的讨论。其英雄塑造手法的翻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承接以理想英雄为中心的人物叙事模式的同时对传统叙事模式进行颠覆,在继承革命历史传奇英雄塑造手法的同时对先前的手法进行消解。《亮剑》的英雄认同观念的变更主要表现为泛政治意识和文化兼容。  相似文献   
9.
鲁迅及其追随者奠定了我国现代乡村小说的批判性和乡土性这两大基本特征 ,因此文化批判与乡土文化的展示是 2 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构建的主要方式。在 30年代 ,文化批判仍是 30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构建的主要资源 ,“乡土情结”也是浇筑乡村小说文化内涵的活水。进入 40年代之后 ,侵略者的血腥统治和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使沦陷区与国统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呈现出向“五四”乡村小说“回归”的趋势 ,而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使解放区的乡村小说的文化内涵显现出独特的格调。  相似文献   
10.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