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把语文课上活,既容易又不容易。如果真正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承认他们在启发点拨、诱导激励下是能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并将这认识认真付诸实践,那么就容易把课上活;相反,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认为他们只有被动接受知识的资格,于是课上来上去总跳不出“注入式”的框框,那么要把课上活就很不容易,甚至不可能。有人说,课文内容新或文辞美,学生爱读,课就容易上活,课文内容旧或文辞一般,学生不爱读,课就不容易上活。这种说法是“课文决定论”,不敢  相似文献   
2.
【自学重点】引用数据进行对比,条理清晰地报道事实的写法;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气概和精神.【简要导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拦河大坝、水电站、船闸、泄水闸、冲沙闸和鱼道等一系列建筑物组成,拦河大坝全长二千五百二十一米,坝顶高七十米,总库容量为十五亿八千万立米。二十七孔泄水闸和十二孔冲沙闸若全部开启,泄洪能力为每秒十一万立米,大大超过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的流量。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 一、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谈的是读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录还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后的感想?阅读材料中的怎样的内容引起了作者注意,激起了兴趣,从而使他产生了怎样的感想? 二、本文为什么要提到使列宁听了摇头的杰克·伦敦的另一篇小说?为什么要说到杰克·伦敦的作品瑕瑜并见?为什么要详写《热爱生命》的内容?为什么要列举抓住狼耳朵的母亲,带着伤痕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导读可取这样的方式:用一套题目供学生自读时练习,并就题目答案向他们作必要的讲评。这套题目当有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系列顺序——这一顺序是与学生“初步阅读——再次阅读——扩展阅读”的阅读顺序相适应、统一的;题型则应简明精炼、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一单元教学总体设想教学本单元,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熟悉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小说的整体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并应引导他们从小说的写作获得启发,找到借鉴,培养观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提炼、反映生活的能力,增强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写好记叙文的能力。本单元是高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在此之前,在第三册有两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有《小说的人物和环境》、《比较阅读》和《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在第四册有一个小说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这篇课文系孙中山所作。毛泽东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说“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他都建有“丰功伟绩”。还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见《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7.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自己不熟悉的词语的含义,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揣摩上下文的意思而求得悟解的。  相似文献   
8.
一单元整体设想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小说。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体会小说情节的各种安排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及语言运用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还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感情素质。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个小说单元。在此之前,  相似文献   
9.
张洁是一位中年女作家。她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和《方舟》等作品赢得的读者众多,在文艺界有较大的影响。人们对它们的评价虽然高低不一,有褒有贬,但都不能不承认它们的主题开掘之深,描写笔触之细,具有思想的敏锐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张洁创作上的这种特色,不仅表现在她的小说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她的散文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上一堂课,象写一篇文章,事先须严密地构思,精心地设计。但这并不排斥在课上有时灵机一动,暂时偏离教案,偶尔发挥一下。记得教《风筝》时,一个顽皮而不用功的学生读课文的开头两节;他读得疙疙瘩瘩,连有些习见的常用字也读错了,竟把“秃”读为“光”,全班顿时哗然,我却啼笑皆非。气恼之余,不知怎么,我突然从“秃”与“光”联想到了阿Q,立即意识到如借他来说明纠正错别字,一定是生动而有效的。于是,他一读完,刚刚颇为狼狈地坐下,我就开口了:“×××同学还读得不错……”这本是我常常鼓励学生的一句口头禅,不期然此时脱口而出,竟引得同学们大笑起来,以为我是在讽刺。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务之急是要讲出“不错”的根据来,以纠正同学的错觉和解除那个学生的尴尬,这时我突然想起几天前遇到的一件事,于是,我马上接下去说:“这两节课文中,‘寂寞’的‘寂’字是比较难读的。上星期天,我去工人文化宫看电影《寂静的山林》,就听见两个青年把片名中‘寂’读成‘叔’。他们起码有二十多岁了,×××同学刚十三岁,能把“寂”读对,就不简单。”然后我又马上转弯:“但×××同学把‘秃’读成‘光’,是不应该的。我给你们讲过阿Q的故事。阿Q的头是‘秃’的,所以,他最忌讳人家说‘光’、‘亮’和‘灯’。可见‘秃’与‘光’确有关联,但又毕竟不同,‘秃’是‘秃’,‘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