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周黎燕 《文教资料》2011,(31):190-191
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一批富有学养的学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人才培养和高校学风建设并未取得重大成效。本文探讨了普通高校考研与学风建设认识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绵延甚久的革命乌托邦视域里,老舍的长篇小说《猫城记》是一个"异薮"。迥异于同时代左翼革命乌托邦如火如荼的激情想象,老舍以"归来者"身份展开的《猫城记》显示出客观、冷峻而不失讽喻的反乌托邦叙事风范。而有关暴力人性的想象性叙事更豁显批判的锋芒,以及预知未来的思想穿透力。  相似文献   
3.
1962年孙犁重写《风云初记》的尾声,并赋予次要人物女县长李佩钟以“烈士”身份。这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叙事策略。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而言,李佩钟更是作为知识分子形象言说的载体,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孙犁对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表达诉求。在某种意义上,孙犁身上的主体人格间性使小说叙事陷入一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信仰的表达方式,乌托邦寄寓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莫尔的《乌托邦》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西古典乌托邦的经典范例。世俗化是中西乌托邦的共性特征,“乡”与“城”则是它们不同社会形态的表征。但不论呈现何种程度上的殊异,中西乌托邦都为人类的文化想象注入了空灵而高蹈的基质。  相似文献   
5.
周黎燕 《文教资料》2009,(34):10-11
在影视谍战剧《潜伏》中,演创人员把一个在小说原作中着墨不多却很有分量的人物,通过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老实、低调、平和却能化险为夷,完成重任的情报工作者余则成形象,有力地诠释了其名所喻的我“余”故我“成”的内涵。文章根据剧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从秘书学中对秘书人员形象需求、默默承担与付出的优良品质,谦虚谨慎的待人之道,以及工作的辅助性地位,加以对比分析,开拓了人物分析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当下职场人员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师陀的《结婚》从“乡下人”的文化视野凸现都市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意识的碰撞与挤兑,同时择用“复合”的叙事视角从内、外两个层面对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灵世界实行双重透视,由此彰显人物困顿焦虑的复杂心理处境,隐喻作家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探询与置疑,从而铸就了文本在意蕴与文体上丰富而深刻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媒介地理学为媒介传播、文学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生长点。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海派文学的生成与建构与上海这一地域环境密切相关。"京海"之争中上海文人以地理集聚的形式为之确立了合法性,上海的报刊媒介则为其发展提供了颇具传播力的现代公共空间,而世界主义的文化理念铸就其文学现代性的内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