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1.
现代文阅读历来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分值还在呈上升态势),也始终是考生的心头之患,素有"华容道"之称。面对此类题型,考生常常是"握笔四顾心茫然"。做之前"心存畏戒",做之时"无从下手",做之后"难估对错"。  相似文献   
2.
唐宁丽 《现代语文》2010,(12):142-143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许多人都在苦苦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尽管很多语文教师在评语上做了很多尝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我们的这些评语,要么是程式化、空洞化,要么就简单化、廉价化,根本没有深入到学生心里。这里,笔者想提醒我们的老师不妨注意这四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夔(ku『)门 耸峙(shl) 竹篙(g西o) 敬(clT)侧 B.啃噬(shj) 翎(1ing)毛 彷徨(p6ng hu6ng) 瞩(zh0)望 C.筚(b1)路 栖()(T)落 船舷(×u6n) 蜀(sha)郡 D.词藻(z60) 笑柄(bvn) 夏圭(guT) 千仞(陀n)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暗 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 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 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急风牵引着,无边 无际地延展开去。 c.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漾潆的薄雾,从 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  相似文献   
4.
一、(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词语中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媛(yu6n)女 砥(dT)砺 百折不挠(n60) 梦寐(m色i)以求 B.步履(1凸) 唠(160)叨 残羹冷炙(zhi) 享(xi6ng)誉中外 C.泯灭(m,n) 喋(di6)血 摧山坼(ch色)地 转瞬(sh凸n)即逝 D.耸(s6ng)峙 虐(n(】色)杀 坚韧(陀n)不拔 殒(yOn)身不恤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婉然倩影渺茫羞涩没精打采。 B.袅娜班驳遐想抱负风华正茂 C.啃噬桀骜夔门黯然筚路蓝缕 D.拖踏冠冕累赘端倪言简意赅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的两个发现,该是…  相似文献   
5.
唐宁丽 《青海教育》2014,(12):29-29
长期以来,沉闷、无聊、空洞、说教成了思想品德课的代名词。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学、不喜欢听;另一方面,教师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教学效果不好,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摆在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不得不思考的迫切问题。下面就如何贯彻新课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浅显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在新课程自由活跃的教研氛围中,备课方式自然是因人而异,不一而足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往往会按照这样的步骤去进行:确立选题——搜索资料——筛选甄别——明确思路——写定教案。  相似文献   
7.
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悬置已久的一桩疑案。两人都来自山清水秀的湘西,都是受“五四”精神鼓舞而踏上文坛。之后,丁玲日益倾向左翼无产阶级文学,沈从文始终信奉着独立的文学观,各自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丁、沈早期交往密切,在创作上互有影响,写下了许多题材、风格相似的作品,有一些甚至同名。另外,丁、沈的一些作品就与两人的交往直接相关,因此,弄清楚丁玲、沈从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人某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准确把握作品内涵,有助于我们研究两人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探讨同一代青年选择了不同的创作道路的原因。解开丁、沈交往这桩疑案,无论是对丁玲、沈从文的文学生涯和作品的研究,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学习文言文,首先是读文章。古人主张读书要“口诵心惟”,就是读书时不但要口中朗读,而且还要心中思考,也就是边读边理解。这种熟读,可以不断加深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可以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立意谋篇的方法。优秀的文言文,作者都是精心推敲词句,讲究章法的;读者不经过熟读,甚至默记成诵,不经过反复体味,常常体会不到它的妙处。文章是由词、句组成的,所以读文章,就必定离不开解词析句。词句不理解,自然就读不懂文章。一般字词,都有它本身的固定意义,且意义常不只一种。在文章中要确定它的意义,必须明确它在句中的作用,联系上下文,了解它与前后文的关系,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具体意义。词义的理解及其各种语法功能的掌握,必须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把纷繁的语言现象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