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9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实践教学是巩固学科知识、训练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培养工科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任务。如何将实践教学深入本科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是目前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四阶段递进式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2.
加强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提升学校的学术、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室通过规范研究生的管理工作,在研究生论文选题、日常管理、学术管理和论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巡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基地,依托江南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围绕“确立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革新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我国发酵工业领域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科研创新团队不仅有助于做大课题,造就中坚人才,而且可以消除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科研弱势群体,解决科研力量分散化和科研激励制度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看学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加速学科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高层次、富有责任心的教师队伍 ,完善的教学培养管理体系 ,先进的实验仪器和丰富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在学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实践型人才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 ,我院利用发酵学科的优势 ,在企业开办除工程硕士研究生班以外的同等水平的高层次工程类研究生课程班 ,这种灵活的办学形式 ,满足了企业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渴望进一步地深造的愿望 ,同时 ,教师讲课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面临的发展与挑战以及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教学有的放矢。为此 ,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 ,从六个方面对以工程类研究生课程班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工程实践型人才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江南大学发酵工程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确立了基于行业需求与学科引领、厚基础、重应用和学科交叉的教学理念。通过优化师资,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创新制度,培育了一流的科研成果,并通过构建研究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扩大了发酵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影响与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8.
聚乙烯醇(PVA)是一种在纺织和化工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难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随着人们对纺织工业清洁生产的关注,如何在退浆工艺中就实现对PVA的生物降解、减少PVA废水的排放,并避免化学退浆过程中高温和氧化造成的棉纤维损伤,是近年来纺织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PVA降解菌种类不多、培养周期长,PVA降解酶酶活不高、提取不容易等原因,使PVA的生化降解研究还局限在PVA降解菌的筛选、PVA降解酶的酶学性质研究等方面,PVA降解酶还未在纺织工业上得到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PVA降解菌筛选、PVA降解酶提取及酶学性质、PVA生化降解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PVA生化降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生产历史,对细菌合成生物聚 羟基烷酸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实现发酵法生产聚羟基烷酸工业化所必须 满足的条件,并阐明这一领域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发酵工程"和"生物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是面向我院发酵工程等多个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或选修课。多年来,课程组全体教师在课程性质定位、自主编写课程教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以研促教等多方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学科人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