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是该时代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传统思维方式发展的总结,是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的最集中体现。毛泽东哲学思想产生于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这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固然,毛泽东哲学思想不是直接承继传统哲学而来,而是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忧患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开始思索天人关系的产物,它直接萌发于殷亡周兴的现实政治剧变。并且认为先秦时期忧患意识如此强烈,是与“士”阶层迅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虽有其共同特点,但更有其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4.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关系问题,孔子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是“义先利后,义利统一”。以此着手,寻绎人类社会义利观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对构建当今现代崭新的义利观,开展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提出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代思维方式在中国萌发较早,而形成较迟。早在明末清初,近代思维方式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绽开它最初的儿片嫩叶,它集中体现在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里。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可以说是当时代的觉醒者,是十七世纪中国的“巨人”。可是,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在思维方式领域内引起一场革命,这里有着深刻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必然要寻找某种先进的思想,作为旗帜和武器,才能真正起到震聋发聩,别开生面的作用。然而,历史上的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候,某种反动思想本是为巩固一定的反动统治应运而生的,可是它一经产生又对孕育它的母体起着某种破坏作用,而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又会受到它的萌发。当古代的中国人感到程朱理学的精神枷锁日益沉重的时候,陆王心学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心学在明末清初对思想启蒙运动就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心学在政治上的反动,哲学上的主观唯心主义,而否认存在过的事实,也不能因为这种作用有限而忽视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先秦哲学是我国学术园地里最早开出的一簇绚丽多彩的花丛。它对后世的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乃至天文学、医学等部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先秦哲学,可以说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基。这里所列的,只是入门的最基本的论著和原始资料。考虑到读者寻找的方便,尽量选择近几年出版(包括再版)的书籍。一、通论综述先秦诸子思想概要杜国庠著。三联1955年版。并收在《杜国庠文集》内。对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有精辟的论述。其中对先秦名辩思潮的分析,尤为详尽。十批判书郭沫若著。人民1976年改版。收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内。是作者差不多把秦汉以前的材料“彻底剿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认识论,这种见解在现今的学术界是很少见的了。然而在作中西哲学比较和探讨中国哲学史特点时,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只是一种伦理化的哲学,认识论很不发达,不占重要位置,此类观点却时有所闻。当然,这个问题只有在哲学界对中国认识论史作充分的研究、讨论之后,才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近读冯契同志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和谐理想”发端,并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路,展开为“和谐家庭”、“政和国治”、“协和万邦”三个部分,整体地审视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儒家实现社会和谐的设想。在“天人和谐”部分,简要地阐释儒家关于调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主张。在“和谐思维”部分,从思维方式角度概括儒家和谐思想之精髓,这也是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时最值得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10.
在漫长的中国哲学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一种哲学思想是凭空产生的。无论是曾开创一代风气并影响千年百载的某些哲学体系或学派,也无论是在哲学舞台上稍铄即逝的某种见解,我们都可以探出它的源与流。科学地考察每一种哲学思潮产生的源与流,有助于正确地总结、继承我国的历史遗产,更好地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助于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实际斗争中,进一步发展唯物论,发展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