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最近看了一篇题为<去问问海龟>的时文,感触颇深. 这篇时文的主要内容是:美国著名作家和女权运动领袖格劳瑞亚·斯代奈姆,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件尴尬事--在一次地质学田野考察中,当其他的人都不再注意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的时候,她看到一只巨大的海龟从河里爬了出来,爬上了泥泞的道路,爬向堆满泥浆的防波堤.在爬行的过程中,看起来它随时会被汽车压得稀烂.出于一种同情,她用力拖拉着这只巨大的并且愤怒的海龟,直到将它推下防波堤,跌进河里.谁知她的地质学教授却对她说道:"你知道吗?这只海龟几乎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爬到这里,在这条泥泞的路上将蛋产在路边的泥浆中,而你却把它推回到河里."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  相似文献   
3.
当代作家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编排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童年趣事"单元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类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课文已是凤毛麟角,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柳叶儿》一课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丰富情感,滋补精神之钙.然而,在与不少同仁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往往关注一个八岁孩子在饥荒年代的"最乐",却感受不到快乐背后的贫困、危险、心酸、亲情,更不容易体会作者"苦"与"涩"的特殊情感.要改变这一状况,对《柳叶儿》的研读与教学要加强以下几点:1.读出"我"清早抢柳叶儿之苦在当前这个电视可以"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语)的时代,中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娱乐精神有余,悲天悯人情怀不足.在上《柳叶儿》一课中,我们发现,同样写"我"爬高树,许多同学更多关注的是第8节"我"爬树的技巧如何娴熟,在高树上"弹过来,摆过去"如何惊险,而对第10节"我"大清早爬高树去抢柳叶儿一事则没有多大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诚然,第8节中的"我"是最乐的.面对一棵高树,没人能爬上去,而"我"一下子就爬到最高点,在竞胜中得到了快感;在空中摇来晃去,惹得众人惊慌、喊叫,产生了炫耀之乐."得意洋洋""美滋滋"两个短语,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我"的快乐心理.可以说,"我"简直就是汤姆·索亚第二!然而,我们只要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快乐一方面反衬了童年生活的无趣,只能爬树取乐;另一方面,这种快乐中又带着极大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这一形象的解读,历来争议较大。李何林先生说这位"先生"是一个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作者对他"是用轻松幽默的笔调予以揭露"。①曲辰则认为作品中"对寿先生的描写丝毫没有恶意","仅对他作了若干委婉善意的讽刺"。②张硕城认为"先生""有点旧书生的迂腐,  相似文献   
5.
课文结尾是课文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起着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等作用。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课文结尾的处理,要么不厌其烦地详尽讲解一通,要么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甚至干脆忽略不计而言他。处理方法陈旧,加之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活动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07年初,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推出了一项重大活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同时提出活动的主题——"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旨在"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义汇报》写的《教师下水》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下水”一说.叶老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地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地说法.就是‘下水’。”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一种很好的课程资源.利用插图教师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欣赏插图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图文对照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还可利用插图进行想象作文,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好插图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从文学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以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中外一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吻"的细节描写,借一"吻"传深情,"于细微处见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地玩味和借鉴。一、"吻"是亲情的纽带我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  相似文献   
10.
只求索取,不讲回报;只有伤害,没有感恩。身为人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知书而不达礼,怎对得起生他养他爱他疼他的爸妈?2004年11月1日下午,南京大学逸夫馆楼左前方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给儿子的信: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荣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