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慢读法     
<正>你们看过"速读术"或"快读法"这类书的广告吧?我想这种书是那些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出于某种理由才不得不看的吧?成人之前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有时为了要改变自己,会变成爱看书的人。但是这类人,更不应该运用"速读术",在某段时间里看很多的书,而是应该慢慢地、扎实地读书,在今后的人生里,作为真正的读  相似文献   
3.
我在文章里经常写到大儿子光是个智障人,写到我们全家因他创作的音乐而快乐而设法宁静地生活至今。之所以说设法,是因为我们总是在超越接连不断地出现的困难。 从2006年年初开始。我和光每天进行一小时的步行训练。我们居住的处所,临近高台突出部,通往平地的那条长长的下坡道上,有一条用栅栏围着的散步道路.及至下行到平地后.沿着运河的那条相同的散步道路,便与其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历程中,我曾经两次思考这个问题,十分幸运的是,最终都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我认为那是我遇到的无数问题里寻找到的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导语对孩子一切经历的肯定,尤其是来自最亲近的妈妈的肯定,会给孩子无穷无尽的信心和力量。妈妈的认可是孩子认识自己、感受自己、肯定自己、丰富自己的力量的源泉。一个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的人会创造数不清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撞头的故事     
1自从写作《在自己的树下》以来,我有了一个新的发现。那就是,我时常会因某件偶然的事,想起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时的情景,并由此引出与当下相关联的"问题"来。虽如此说,我并非要纠正以前多次写过的和父亲之间很少说话的事实。我的父亲就像那个年代日本大多数做父亲的一样,在家里时话很少。但是回想起来,我还是得到过父亲以他特有的方式给予我的,特别是通过母亲  相似文献   
7.
月底,我就要成为一个74岁的老人了,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中国之行。于是,我提出要求,希望让我去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去看看那些自己一直以来都怀疑有没有资格直接看到的东西。对我而言,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也就是说,在我思索文学的时候,总会想到鲁迅,所以,我要从这里开始讲起。  相似文献   
8.
9.
北京演讲2000     
在我身上,同时存在着不得不深入自我内部的倾向和试图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自我的态度,这造就了我的文学。我在萨特身上学会了参与社会,不断重复着回到个人内心这个课题同向社会、向世界开放自我的课题相结合的原点后再重新起步的循环。这也是一个“包含差异的重复”。自《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与中心对抗的边缘“根据地”的模式,并借助米哈伊尔·巴赫金的荒诞现实主义理论,开始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小说的方法。在探讨某个国家某个时代文学的丰富程度和广度、深度时。“Capability”和自由的概念是行之有效的标准。尽管在看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依然从现、当代中国文学家们的步伐中看到了巨大连续性。《老井》和《红高粱》等恢弘的长篇显示出了中国小说家们的才气、方法和能量,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未来应该实现的“Capability”是丰富、广大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0.
31年前的夏天,我在广岛。在在乐京我那出生仅50天的孩子因为头部出现异常,送进了医院。孩子的名字叫做光。孟兰盆会最后一天放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