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4,(36):70-71
沈从文写作《边城》是为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本文即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文章中体现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3.
姚可欣 《初中生》2014,(5):30-30
正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烈日炎炎,下午便是暴雨倾盆。这下子,菜园里面的十多棵茄苗就遭了殃。原本站立在有些烫人的烂泥里,茄苗就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了,现在被这暴雨一袭击,加上之前虫子们不遗余力地"攻坚",茄苗的叶片就如同一张张破网,耷拉下来。看到茄苗们这副难看的模样,我决定给它们做一次"美容"。常言道,"从头开始"。我想,何不先给它们"理理发"呢。我找来一  相似文献   
4.
广告中的恐惧诉求是一种改变态度和行为的方法,它利用人们的害怕心理,对受众施加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广告传播效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影响恐惧诉求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受众的接受心理和信息内容本身两个方面,因此恐惧诉求的内容一定要有效果,并且在此前提下掌握好恐惧强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受众接受并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①恐惧诉求广告中的“恐惧”不等于“恐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恐惧是指害怕、惧怕所引起的心理上的感受,恐怖则是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从程度上讲,恐怖强于恐惧。我国广告法第七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因此广告中的恐惧诉求是依照遵守客观事实、不得随意夸张制造恐慌为前提的,是完全合理化、科学化的诉求方式。  相似文献   
5.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3,(35):79-80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