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鹗(1857—1909),吴趼人(1866—1910),李伯元(1867—1906),曾朴(1872—1935),公认的晚清四位著名作家。对于他们的社会政治观和代表作,本世纪以来多所研究;而对于他们的小说观,却研究得不够。本文打算就此做点比较性评论,既把他们的小说观点和在当时居主潮地位的“小说界革命”理论相比较,也对他们各自的观点做互相比较,  相似文献   
2.
论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在世上虽然只活了三十五岁,然而,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却占有一席比较特殊的地位。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他的作品一版再版,许多青年,尤其是男女学生,喜欢他的小说,热衷于讨论他的思想和一生行径。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此后,随着时代的疾速进步,青年学生的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3.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说三道四,做了不少文章。他们的御用班子“初澜”在一篇专谈文艺创作典型化原则的所谓“体会”文章中,“批判”了几种违反典型化原则的谬论,而被列为“第一号”“批判”对象的,就是“写真人  相似文献   
4.
试说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我国第一位以文言文译述欧美近代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他不同于严复,他本人不懂任何一种外文,是依靠多位通外文者的口述而进行笔述的,他在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兼职时,职名为“笔述”,他的合作者的职名为“口述”),100多种“林译小说”曾风行一时,它们大大开阔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我国现代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能抹煞的。  相似文献   
5.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六月第二版)新增加上去的“序论”以后,深深敬佩朱先生在学术上大胆陈述个人见解的勇气。朱先生说:“不弄清历史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美学观点。”这话是十分深刻的。朱先生批评了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某些观点,是中肯的。正如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1873——1929)曾经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活动领域于政治、文化与学术,均曾涉足,并卓有成就。本文仅对他在小说领域中的活动,略加评论。梁氏在小说领域的活动,开始于1896年在上海主持《时务报》时期,该报辟有“域外报译”、“西文报译”专栏,刊登各种译作。其第一册发表汉译侦探小说《英国包探话喀迭医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公开发表,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回忆四十五年前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后的哲学界情况时所说:“魔法被解除了;‘体系’被炸开了……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毛主席谈形象思维的这封信,使我们从十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末,中国文坛上展开了一场关于小说理论的论争。这场争论大致可以说是从甲午战争(1895年)结束之后开始的,持续了十多年光景,参与争论的人们写出了几十篇文章,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场面。争论首先是在新、旧两派之间展开。所谓新派,是指那些主张社会变革或维新,多多少少接受了西洋文学观念的人们。所谓旧派,指那些坚持传统小说观念,认为小说是“小道”的人们。当新派在小说论坛上形成一股压倒一切的势力之后,新派中间也出现了意见的分歧。争论的内容始终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小说同政治的关系问题,同时旁及小说同现实的关系、小说的艺术特征诸问题。通过这场多层次的论争,这些小说理论中的重大问题,被多侧面地揭示出来,从而推动了我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这场论争,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发展到现代小说理论的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自从公元一世纪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了小说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那句话以后,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文人一见到小说这两个字,便会首先想到它,以及与它相关联的《论语》里的“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为这是应该去掉的坏作风)这句话。中国古代视小说为“小道”的这个理论,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至今还没有看到有多少材料能证明,它曾经受过古代西方或印度的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小说理论却不然,  相似文献   
10.
被今天的中国人称之为“小说”的这类著述,如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在历史上有一个萌芽、成长和变化的过程;同时,历史上的中国人对它也有一个辨识和确认的过程。异名同实、异实同名的情况,所在多有。一部《山海经》,唐朝人、五代人和宋朝人认为它是地理书(《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清朝学者则把它归入小说类(《四库全书总目》),而今人却认为它是一部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的先秦典籍。相反,唐朝人苏鹗撰《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