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随着基础教育的转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及教学见实习面临改革。文章从分析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昆明师专中文系在教材教法教学、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改革探索措施,总结了改革两年来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教育改革不仅要从体制上作宏观改革,也要对专业没置、课程结构等作微观改革;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废止封闭的经院式教学,实行开放式的多元化教学,是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言注释频繁使用“通”、“同”训释古书用字现象。训释字与被训释字之间关系复杂多样,而且使用术语不准确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本作了详尽地分析归类,提出教科书术语应准确规范,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准确反映当今古汉语研究的成果,使学生科学地掌握古汉语知识。  相似文献   
3.
直接释义,就是不经过分析字形或语音,直接解释词义,又称义训。这是一种古老、易行,常见的训诂方法。和音训一样,在先秦古籍的正文中就有不少这种释词的例子。例如:坎,陷也。艮,止也。《周易·说卦》和,曾也;勤,劳也。《周书·谥法》嘉耦日妃,怨耦日仇《左传·桓公二年》凡师……大崩日败绩《左传·庄公十一年》凡师有鼓钟目伐,无目侵,轻日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论语·尧曰》基,始也,……宥,宽也,……靖,和也。(《国语·周语下》)老而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书》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上》)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孟子·告子下》)征者,上伐下也。《孟子·尽心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相似文献   
4.
汇集了《左传》中有“唯是”的句子,从语言结构和语义两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剖析。经过比较归纳后,认为“唯是”是主要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一般应训释为“因此”。文章以训诂的基本原则要求为据,对一些通行教材中随文而释的注解,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为了扫除古代文献中的语言障碍,我国历代的语言学家作了大量艰若卓绝的工作,不少人为之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其中既有汗牛充栋的训诂实践材料,也有行之有效的训诂经验。在当前,用先进的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学习认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原理,拨开旧训诂学给人的玄秘深奥的薄雾,抽绎出科学的,实用的训诂原则和方法,并加以普及,是十分必要的。掌握了训诂方法,就可以使我们  相似文献   
6.
“之”用在名词主语与形容词谓语之间起什么语法作用,作何语言成分,至今很少有论及。本文汇集《诗经》的有关用例,并归纳成四类句式,从前人的训释出发,论证了这种用法的“之”是修饰形容词谓语的状语,属于指示代词;有时既可训释为代词作状语,又可视为主谓短语之间的助词“之”。这是由于“之”处于指示代词虚化为助词的中间阶段。从中,可以看到代词“之”的演变联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系统地去认识和诠释“之”的用法,这对于教学、对古书的训诂与翻译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因声求义”是用与被释词声音相同、相近或有音转关系的词(字)来解释词义(字义),说明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的一种训诂方法。因为它是以词的外部形式——语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所以又称为声训。  相似文献   
8.
比较汇证训诂方法是在训诂实践的长河中发生、发展、完善起来的训诂方法。它体现了训诂学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上的新成果。实践证明,它适用于对语言进行历史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在现代它已取得了和传统的训诂方法并立的地位,并将由于能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相适应而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研究总结尚需继续深入,应该在训诂实践中和教学上予以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明确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求、古今形、音、义六者互求的观点,把形、音、义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互相关联的、发展变化着的系统。本文结合训诂的发展以及段玉裁、王念孙的训诂实践,探讨了《广雅疏证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出段玉裁的现,或是传统文献语言学发展的必然。它对全面认识形、音、义的关系,对语言进行整体的,全面的考察,指导我们进行共时语、历时语的研究,仍有着现实意义,并强调指出其思想的精髓也先萌于现今普通语言学中的一些原则理论。  相似文献   
10.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