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1377篇
科学研究   17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2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20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兵之战     
下午三点半,太阳皇帝还火辣辣的,盛气逼人,似乎不把天上的云彩小将放在眼里。没有一丝风,竹叶、三角梅被晒得懒洋洋的,一动不动。 才过了一会儿,校园一个角落里探出了几个小脑袋,是一群蚂蚁,他们那逃难似的样子,足以向人们预示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蜻蜓也像挑着重担似的,不管如何努力也飞不高。暴风雨前的宁静是可怕的,空气像被蒸过一样,很闷,令人呼吸急促。天国就要开始一场叛变了。 不出所料,逐渐的,太阳皇帝的大部分领土被那英勇无比的一片片乌云将军占领了。一阵席卷而来的狂风元帅携带着丝丝细雨,也证明了它…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个性化感受个性化感受,用心理学的观点解释,即指写作主体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性材料、在与感情的同化中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体验。《易》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个性化感受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感受中必须以感觉与知觉为前提,它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感受大于观察,而且有别于表象,它是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并在情感的参与下的一种心理活动;三是这一切都打上了个性化的色彩,是独具个性的表达。作者对现实事物感受深刻,就能使他从微小平凡的日常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而摆脱那…  相似文献   
3.
孔立新 《学语文》2000,(3):11-11
据人教社中语编辑室传来的最新消息得知,目前各地使用的多种初中语文教材必须重新修订。自今年秋季起一律使用修订后的课本。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刚刚修订完成第一册,此册将在今年秋季全国范围内使用。这次初中语文教材的修订是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总体规划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教材建设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4.
“美元是我们的通货,却是你们的问题!”三十年前,正当尼克松总统摧毁布雷顿森林体系前夜,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约翰·康纳利如是说。康纳利财长的妙语倒也说得真切,那就是当时的美国足以通过美元的自我贬值,将国内经济问题输往国外,而枉顾来自替罪羊们的抗议。美国人有这个能力,更不缺少这样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家吃鱼。一盆香喷喷的红烧鱼端上餐(can)桌,我连忙用筷子戳(chuo)开鱼肚皮,哈!一肚子又大又结实的鱼子块,金黄色,香喷喷的,还冒着热气。我伸长了脖子,用筷子去夹鱼子。正在这时,妈妈急忙一把拉住我的手,连声说:“小孩子不能吃鱼子!吃了会变笨的!要不会念书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寄宿制办学,延长了学生的任校时间,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如何针对寄宿制办学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值得全校教职工共同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上海市时代中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栗心怡 《东南传播》2022,(11):90-93
“波西米亚人”这一概念最初指代古捷克波西米亚地区内的吉普赛人,后来法国人用其来称呼住在巴黎贫民区内的非传统艺术家们。“波西米亚人”在生活与艺术实践过程中形塑了物理与文化双重意义上的“波西米亚空间”,并随着缪尔热、普契尼、拉森等艺术家在作品中对波西米亚群体的书写,与小说、剧场、电影等媒介属性的叠加,将其高度符号化为了一种不受传统或主流制约,追求高度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生活态度。当“去人类中心化”的理论思潮介入空间研究,为“波西米亚空间”在物理与文化意义上又增加了新的本体视角,强调在电影本文中出现的“波西米亚空间”不只是呆滞的叙事背景,而是具有主体性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