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信息传播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的产生,除了缘于作者的主观兴趣之外,在客观上还基于观众接受时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艺术的发展史都是艺术被接受的历史。因此,作为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方面,戏曲史的研究也应重视戏曲艺术在历史上被观众接受的过程,戏曲艺术是舞台艺术,其在被观众读者接受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不断地得到改编,从而使同一剧作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形态的舞台演出版本或案头阅读版本。研究这些版本的面貌,描述不同版本间的流变关系,探究造成版本流变的原因,在戏曲史的研究中愈来愈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宋元是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的重要阶段。伴随着创作,小说理论在唐宋元时期面临如何真正走上艺术审美批评之路的问题。从唐之“史氏流别”观到南宋之“史说分离”观,再到元之“说大于史”观,史学意识在唐宋元小说批评中的隐现及其渗透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批评走向艺术审美批评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史剧理论中,以伦理批评替代艺术批评成为一种常见的批评范式。这种伦理化的批评,表现在关于历史剧的创作动因、社会功能、价值取向的阐述方面。它的出现,主要由于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历史剧创作与批评获取生存需要等原因。这种现象不但显示了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艺术观念的淡薄,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史剧批评者在冲破传统伦理思维习惯束缚时的艰难。  相似文献   
5.
南京图书馆典藏《玉梅香》传奇残本,为孤本戏曲。作者凤凰山民为清乾隆末年之后的作家。该剧创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后,受到《西厢记》、《红楼梦》等传统戏剧、小说的影响,尤其以《红楼梦》为最。该剧继承了文人剧作家文词化的创作倾向以及浓郁的抒情特征等传统,突破了文人传奇剧一生二旦的结构模式,在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鲜为人知。本文从《龙舟会》对谢小娥故事的继承与创造、时代背景与《龙舟会》创作、王夫之的文艺观与《龙舟会》创作等三个方面加以考述,认为王夫之的时代经历、学识修养、文艺观念是形成该剧强烈时代主题和独特艺术品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现存的满汉《合璧西厢》中,德国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图书馆所藏本是面貌独特的誊清钞本,较为全息地呈现了该本《合璧西厢》的成书过程。该书的翻译工作大约始于雍正四年(1727),终于雍正六年(1729),是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所刊满汉《合璧西厢》之外独立翻译的满汉《合璧西厢》。它以当时最为流行的《金批西厢》作为汉文部分的底本,同时亦将《金批西厢》第五本完整翻译出来,对于弥补康熙四十九年刊本和帮助满语读者全面了解《金批西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何兆瀛《仙合曲谱》杂剧为稀见的古典戏曲之一。作者创作该剧旨在纪念其两位亡妻蔡耆和管鞠。该剧本事源自现实生活,显示中国古代戏曲题材处理的新动向;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体现古典戏曲体制的变异与交融,代表文人南杂剧发展的新形式;而其凸显的自娱功能与去舞台化现象,则表明古典戏曲从艺术层面向文学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戏剧,其不同于西方戏剧之处,自上个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写<宋元戏曲史>始,百年之间谈论的已经很多,但不无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评论者都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在上个世纪结束的钟声敲响之前,洛地先生<说破·虚假·团圆--中国民族戏剧艺术表现>(以下简称<说破>)一书面世,为百年民族戏剧研究史中,关于中国民族戏剧的艺术表现特征的研究,补了科学的、足成体系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
明代重要文论家都有从矫枉过正到自我修正的理论转变,这一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