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金朝宰相,是由皇帝控制的,首相具有一定地位的,宰相集体负责的群体。熙宗时,宰相因利益的不同结成不同的集团,并展开倾轧,是一时的现象。宰相间有一定的分工,议政决策和监督执行,共同推动朝政的运转。  相似文献   
2.
金朝时期,荐举是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金朝时期,荐举制度在前期萌芽,中期形成和初步完善,后期延续和进一步完善。金朝荐举制度存在岁举、自代举和特举三种形式,对被荐举者限定的标准是德行与才能,对举主的品级和所举员数有一定限制,对举主责任有明确规定,在程序上有严密的安排。因此,金朝通过荐举制度选拔了人才,加强了政权建设。  相似文献   
3.
五项山事件是常隆基个人的抗日行为,有一定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二战期间,日本加强对苏防御工事的修筑和派官员亲临前线视察,在中国人民中间积累了强烈的抗日情绪,而常隆基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民族意识,在日本人长期的剥削和压制下具有一定的反抗意识,当兵期问受到进步人士和抗日联军的影响.抗日的自觉性增强。这些都是常隆基成为抗日英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金朝流外出职制度来源于北宋。流外人员中,中央政府吏员主要来源于承荫人、终场举人和地方政府吏员,地方政府吏员主要由推举产生;宫中诸局分承应人来源于承荫人和非承荫人。吏员出职一般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宫中诸局分承应人一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吏员不能廉洁奉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宫中诸局分承应人的素质随着皇帝的变化而变化,对这两种人出身的职官,不能给予太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