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6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寿票”是否另有所庆1894年,清代发行的“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纪念邮票”,是中国邮票史上第一套纪念邮票。它的枚数多达九枚,设计成熟,图案丰富,面值齐全,而且它又是中国第一套知道设计者姓名的邮票,后又加盖、再版了不止一次,因而留下了较多的资料与话题。它的历史地位特殊,影响深远,在中国邮政邮票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国时期的北京与南京政府,曾于1921年、1936年和1947年,先后发行了三套关于中国邮政开办的纪念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均指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光绪皇帝在总理衙门“议办邮政”的奏折上朱批“依议”的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当前集邮界,有股“气”,有些“怨”。是“恨铁不成钢”之气,是无可奈何之怨。邮市、购邮者,抱怨邮票市场不景气,邮票打折,不赚钱,甚至亏本。邮票发行主管部门,抱怨购邮者太挑剔,难伺候,赚钱不说,亏了就叫。集邮组织,发愁集邮队伍萎缩,会员流失。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50年以来,人物生辰纪念邮票已发行了近七十套。票题基本上都用“诞生××周年”,用“诞辰”的只有三套。诞生与诞辰,究竟哪一种用词更合适呢?是否也有雅俗之分?这要首先弄清楚两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1988年11月21日,我和赵顺义从香港乘船,直抵澳门。香港商务印书馆邮票艺术中心经理吕小萍和两位助手,同我们一起护送展品到澳门。澳门星光书店经理林苹先生,亲到码头迎接。中国邮票博物馆与澳门星光书店联合举办的"中国大龙邮票展览",规模与香港相同。展出地点设在刚刚建成的  相似文献   
6.
邮政通信是实物传递,是劳力密集型产业,在邮件的接发、处理、转运当中,皆需要一定规模的场地、房舍、车辆、设备。国内干支线邮路,遍及陆、水、空各线,但包裹、印刷品、以及大部分信件,仍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铁路干线和大部分客运列车,挂有邮政车厢。接发邮件,及时分拣,处理邮件,均需进出铁路车站,并需在铁路站区建立相适应的邮件处理枢纽。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直得不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1985年的四五月间,我因患腰椎间盘突出住院治 疗。邮电部邮票发行局党委书记许宇唐同志到医院看 我,同时告知:邮电部已正式批准成立中国邮票博物 馆,并将任命我为馆长,虞瑛、徐灿同志为副馆长。 从这时起,我就开始考虑博物馆如何开张、如何起 步。其中也包括请一位文化界名人题写“中国邮票博物 馆”的牌匾。恰巧,与我同时、同室住院的,有一位北京  相似文献   
8.
在完成邮票选题的名录,即《邮票选题参考资料》之后,我大概又用了一年多时间,对中国邮票选题的资源分类与系列化,进行探讨、论证,写成了《中国邮票的选题》那篇长文。《集邮》杂志希望在该刊发表,经邮票发行局领导同意,便在1983年《集邮》杂志第5、6、7、8、9、10期上连载发表了。这在中国邮票史与集邮史上,可能是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邮票选题的长文,在集邮界  相似文献   
9.
1979年度的邮票,好似经历了浪漫严冬的春笋,憋 足了劲,欣逢春雨,蓄势而发。这一年的邮票题材丰富, 质量也好,随之催动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邮票事业的 勃勃生机。 重整旗鼓,把"文革"前"出好票"的劲 头接续下来  相似文献   
10.
“宫门”, “辟雍”,“牌坊”。还有什么“圜桥”,一枚邮票的图题,还涉及整套邮票的票题,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已历时八十余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共认的邮票名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