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考察宋人文集(别集)在宋代的编刻以及宋以后历代的流传,总结宋代编刻本朝人文集的概况、原因、形式、体例、特 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本论文即为此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据调查,前人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极其有限,仅仅涉及宋人 文集作者20家左右,其余700多家则付诸阙如。而展开这一问题的探讨,无论对宋代目录学、古籍版本学建设,还是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学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学,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学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学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学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相似文献   
3.
文物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整理小组整理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把1973年出土于定州八角廊村西汉墓中的《论语》作了整理并释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影响较大。笔者因研究工作的需要,认真阅读了该书,获益良多;但也发现该书的校勘及校勘记的撰写,存在不少问题,谨将阅读札记归类标出,就教于专家及读者。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的百花苑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诗僧,他们所创作的诗歌称为僧诗。“诗僧”一词的出现,据学者考证,以唐皎然的《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一诗为最早。但僧人写诗,却是自东晋时就开始了。此后历代诗僧辈出,其所作诗歌数量也越来越多,诗歌的内容和题材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学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术史上,宋代学术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与繁荣,北宋是其发生、发展的肇端期,地位尤为重要。而欧阳修作 为学界宗师、文坛泰斗,以自己饶有特色而又卓有成就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实践,加之奖引人才、培养学术传人的自觉意识,在士风建设和学风、文风的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巨大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影响极为深远,并在某些方面直接规定了宋代学术的走向,促成了其定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四明地区的教育和学术的繁盛局面无疑是宋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和例示。本论文立足于对大量原始文献的钩沉和梳理,试图从社会环境和思想风气的背景出发,对南宋四明地区的教育状况以及学术的形成和发展加以具体而微观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是乾嘉时期著名的校雠学家、文史理论批评家以及思想家,因其为学路径与乾嘉主流学术——考据学相异,以致他的学术在生前备受冷落。晚清以后,随着时代与学术风气的转换,其学术日益为学人推重。本文以章学诚学术中重要领域——校雠学、历史编纂学以及道学为研究范围,联系章学诚学术发展的线索,并从章学诚著作中重要专门术语的疏解入手,对章学诚的学术体系作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载为北宋五子之一,是宋代道学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对后世道学有深远的影响。近人对张载的研究,多集中于其最后一部著作《正蒙》,以探讨气论为主,且多以哲学方式研究,极少触及文献问题,因而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