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201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位颇具个性的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写作”,这主要体现在她以“反串男角”的“恣意的调侃”的话语方式,关照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透过“游戏”的面纱,可见其“追问存在”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我国中学语文德育教育已获得了很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偏颇。比如,在德育内容上,过于重视政治教育和群体价值教育,忽略了个人情感与意志教育,从而影响了德育效果。走进新世纪以后,中学语文德育教育应该重视人文教育,站在人类的高度关怀人生,重视个人的情感与意志。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二度创作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You meet my Waterloo",文化浸润是公认的教学"难题"之一,在语言教学领域里,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导入及跨文化意识。本文探讨一些思维的更新,从而建构言语情境。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5.
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中,广泛性的阅读、选择性的阅读使我们更进一步浸润到语言带来的异国文化和精神。好奇心是人的天性,通过科瞢英语文章的阅读,探究世界奥秘,支持开放的思想和怀疑精神,人的好奇心得到鼓励,语言得到提升。我认为视角独特,能够生动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情结,让科学之美,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世界变得美好、丰富,另一方面,人的灵魂世界却变得飘忽不定,无以依托.面对现实,部分乡土作家毅然踏上回归之旅,寻求精神故园,以实现精神救赎的终极愿望.这些作家浓厚的回归意识带有明显的"滞后"和"回顾"的特征,但从他们对理想的生存方式的探寻这一角度看,其创作又具有"超前性",这类小说具有独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自称“是个乡下人”的沈从文,以勤奋忠实的创作,执著地展示偏处一隅的湘西的风物地貌、人情世态,给我们构筑了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艺术世界──“湘西世界”,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那么,沈先生何以如此执迷于那个原始乡野,厚爱那些乡村灵魂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创作的潜意识里,饱含着浓浓的乡土根性。一人之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说、撕扯不断的精神纠葛。对乡土的眷恋和热爱,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乡土、家、根是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