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通过构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校园文化建设促管理机制创新,包括管理任务职能化,管理重心扁平化,教师发展个性化,家校合作常态化。  相似文献   
2.
宋声鹏 《湖北教育》2003,(21):52-53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来体现。如何将《标准》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可操作的实际教学行为,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重视课堂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 1.在情境创设中生成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的激发、产生和表达,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合问题生成的情境。例如人教  相似文献   
3.
我校自1993年就全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已走过五年多的艰辛历程。回顾历史,我校科研兴校战略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三条主线,三大原则,三大特色”。 一个目标 我校的目标始终是追求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三条主线 一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教育科研归根到底要依靠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是“科研兴校”的基本保证。为此,我们将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校突出创建数字化校园特色,通过全面规划,加强管理,走出了一条依托信息化学习,改进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新路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是要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数字化育人环境,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硬件设备的逐步到位,信息技术条件不断改善,不等于学校数字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如果不注重运用或者运用的水平不高,就只能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真正让信息技术深入课堂、深入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校突出创建数字化校园特色,通过全面规划,加强管理,走出了一条依托信息化学习,改进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提高办学效益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的促动下,我校借鉴学科教育课程化的某些优势,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德育工作或活动,通过资源整合将其设计转换成导向明确的、持久影响的、且又可以进行有效评价的德育课程. 一、凸显文化对德育课程的浸润 1.以物态文化建设为基础,重视德育隐性课程的扩张,赋硬件以生命.让校容校貌塑造课程文化.学校是生活的学校.学校极力构造课程物态文化,树立"让文化浸润德育"的思想.极力让每一处建筑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释放出文化的能量,让有形校园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布心小学近年来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长远的教育战略眼光,确立了“享受教育,夯实健康人生基础“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建数字化校园、创信息化学习型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突出信息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构建和谐校园,也自然地需要合作,尤其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合作文化的培育。面对学生对教学有效性的需求,面对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智能的需求,单纯通过教师个体努力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许多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合作文化是促进教育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需要得到帮助时,最有效的来源是同事,其次才是管理者和专家。要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理念,真正成为反思、探究型教师,学科教…  相似文献   
9.
教师合作文化:学校课改的文化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和谐社会越来越需要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构建和谐校园,也自然地需要合作,尤其是教师之间的合作。为了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合作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是中央教科所承接的国家“九五”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中的子课题。我校参与了这个子课题的实验研究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